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及单位表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2.1 复杂气象环境下装甲车辆热射特性研究 | 第18-23页 |
1.2.2 液固颗粒对表面表观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23-26页 |
1.2.3 装甲车辆热辐射模型的可信度评估 | 第26-27页 |
1.3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7-31页 |
2 装甲车辆热辐射特性通用计算模型 | 第31-44页 |
2.1 物理模型 | 第32-33页 |
2.2 通用温度计算模型 | 第33-38页 |
2.2.1 温度控制方程 | 第33页 |
2.2.2 热边界条件 | 第33-38页 |
2.3 通用红外辐射模型 | 第38-41页 |
2.3.1 红外辐射分布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2.3.2 目标点源探测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2.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雨雾对辐射传输的影响研究 | 第44-60页 |
3.1 雨雾物理特性 | 第44-50页 |
3.1.1 雾天物理特性 | 第44-46页 |
3.1.2 雨天物理特性 | 第46-49页 |
3.1.3 水的光学常数 | 第49-50页 |
3.2 大气透过率的计算方法 | 第50-52页 |
3.3 雨雾对红外辐射衰减特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1 雾天的红外辐射衰减特性 | 第52-54页 |
3.3.2 雨天的红外辐射衰减特性 | 第54-55页 |
3.4 雨雾对天空背景辐射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1 雾天条件天空背景辐射 | 第55-56页 |
3.4.2 雨天条件天空背景辐射 | 第56页 |
3.5 雨雾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第56-59页 |
3.5.1 雾天条件太阳辐射 | 第56-57页 |
3.5.2 雨天条件太阳辐射 | 第57-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液固颗粒对表面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60-113页 |
4.1 固体颗粒对表面表观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60-86页 |
4.1.1 非均质固体颗粒等效光学常数的预测模型 | 第61-62页 |
4.1.2 具有颗粒沉积层表面的表观吸收特性预测模型 | 第62-68页 |
4.1.3 灰尘颗粒物理特性 | 第68-70页 |
4.1.4 具有灰尘沉积层表面的表观吸收特性实验研究 | 第70-75页 |
4.1.5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5-86页 |
4.2 随机分布液滴对表面表观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86-103页 |
4.2.1 电磁场理论基础 | 第86-89页 |
4.2.2 随机分布液滴的生成方法 | 第89-91页 |
4.2.3 表观吸收特性预测模型 | 第91-93页 |
4.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3-103页 |
4.3 液滴对表面对流换热的影响研究 | 第103-111页 |
4.3.1 雾天条件表面的对流换热模型 | 第103-106页 |
4.3.2 雨天条件表面的对流换热模型 | 第106-107页 |
4.3.3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7-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5 液固颗粒对典型车辆热辐射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113-134页 |
5.1 雾天条件车辆的热辐射特性 | 第114-124页 |
5.1.1 雾天车辆的温度场分布 | 第114-119页 |
5.1.2 雾天车辆的红外辐射特性 | 第119-124页 |
5.2 雨天条件车辆的热辐射特性 | 第124-128页 |
5.2.1 雨天车辆的温度场分析 | 第124-126页 |
5.2.2 雨天车辆的红外辐射特性 | 第126-128页 |
5.3 具有灰尘沉积层车辆的热辐射特性 | 第128-133页 |
5.3.1 红外辐射特性 | 第129-130页 |
5.3.2 点源探测分析 | 第130-131页 |
5.3.3 灰尘对坦克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131-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6 装甲车辆热辐射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研究 | 第134-170页 |
6.1 温度灵敏度计算模型 | 第134-142页 |
6.1.1 温度灵敏度计算方法 | 第134-136页 |
6.1.2 温度灵敏度结果分析 | 第136-140页 |
6.1.3 计算参数温度影响综合比较 | 第140-142页 |
6.2 灵敏影响因子确定方法 | 第142-146页 |
6.2.1 灵敏影响因子分析方法 | 第142-144页 |
6.2.2 灵敏影响因子结果分析 | 第144-146页 |
6.3 热辐射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 | 第146-152页 |
6.3.1 标准试验设计及基准数据测量要求 | 第147-148页 |
6.3.2 理论模型偏差导致的计算误差分析方法 | 第148-149页 |
6.3.3 计算参数不确定度导致的计算误差分析方法 | 第149-151页 |
6.3.4 红外辐射计算总误差的分析方法 | 第151页 |
6.3.5 可信度分析方法 | 第151-152页 |
6.4 基于正方腔体的热辐射模型可信度评估 | 第152-163页 |
6.4.1 标准试验设计及基准数据测量 | 第152-155页 |
6.4.2 理论模型偏差导致的计算误差分析 | 第155-157页 |
6.4.3 计算参数不确定性导致的计算误差分析 | 第157-160页 |
6.4.4 红外辐射计算总误差分析 | 第160-161页 |
6.4.5 热辐射模型可信度分析 | 第161-163页 |
6.5 典型车辆红外辐射仿真结果的可信度评估 | 第163-169页 |
6.5.1 外场测试方案 | 第163-164页 |
6.5.2 温度计算误差分析 | 第164-166页 |
6.5.3 红外辐射计算总误差分析 | 第166-167页 |
6.5.4 红外仿真结果的可信度评估 | 第167-16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7 装甲车辆红外辐射特性计算集成软件研制 | 第170-183页 |
7.1 软件概况 | 第170-174页 |
7.1.1 软件简介 | 第170-171页 |
7.1.2 软件总体框架 | 第171页 |
7.1.3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 | 第171-174页 |
7.2 软件使用说明 | 第174-181页 |
7.2.1 软件主界面 | 第174页 |
7.2.2 工况选择 | 第174-175页 |
7.2.3 预处理 | 第175-176页 |
7.2.4 热分析 | 第176-178页 |
7.2.5 红外分析 | 第178-181页 |
7.3 软件应用案例 | 第181-18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82-183页 |
8 结束语 | 第183-188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3-18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85-186页 |
8.3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