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传感器的应用论文

射频供能无线网络高能效传输技术及实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无线能量传输第14-15页
        1.2.2 反向散射通信第15-17页
        1.2.3 无线识别与感知平台WISP第17-19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19-21页
    1.4 论文的结构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技术第22-36页
    2.1 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第22-23页
    2.2 无源感知网络第23-25页
        2.2.1 无源感知网络的特点第23-24页
        2.2.2 主要的能量源第24-25页
    2.3 反向散射通信第25-29页
        2.3.1 反向散射通信的分类第25-27页
        2.3.2 反向散射通信理论基础第27-28页
        2.3.3 常用信道编码技术第28-29页
    2.4 相关节能技术第29-30页
    2.5 WISP介绍第30-35页
        2.5.1 模拟前端第31-32页
        2.5.2 微控制器和传感器第32-33页
        2.5.3 能量管理第33-34页
        2.5.4 WISP的定制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基于定长码本的数据传输方案第36-59页
    3.1 研究动机第36-37页
    3.2 无源感知节点能量消耗第37-46页
        3.2.1 FM0能耗模型第37-40页
        3.2.2 WISP节点收发单比特能耗第40-46页
    3.3 定长编码高能效数据传输方案(EEDDS)第46-47页
    3.4 模型建立第47-50页
    3.5 模型求解第50-53页
    3.6 性能分析第53-56页
    3.7 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场景第56-58页
    3.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基于非前缀码的数据传输方案第59-80页
    4.1 研究动机第59-61页
    4.2 非前缀码高能效数据传输方案(PCBS)第61-63页
    4.3 模型建立第63-65页
        4.3.1 能量消耗第63页
        4.3.2 高能效非前缀码的设计第63-65页
    4.4 模型求解第65-71页
        4.4.1 种群初始化第67页
        4.4.2 计算适应度第67-68页
        4.4.3 选择操作第68页
        4.4.4 交叉操作第68-70页
        4.4.5 变异操作第70-71页
    4.5 WISP实验第71-75页
    4.6 性能分析第75-79页
    4.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内存约束下高能效数据传输方案及其实现第80-91页
    5.1 研究动机第80-81页
    5.2 混合非前缀码高能效数据传输方案(CBBC)第81-82页
    5.3 模型建立第82-87页
    5.4 模型求解第87页
    5.5 性能分析第87-90页
    5.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6.1 结论第91-92页
    6.2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增量式非负矩阵分解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2017-2018赛季CBA联赛特殊规定及解释》主要修改内容对裁判员执裁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