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确定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6 小结 | 第20-22页 |
2 天水历史城市的空间文脉辨析 | 第22-42页 |
2.1 城市空间文脉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文脉 | 第22页 |
2.1.2 城市文脉 | 第22-24页 |
2.1.3 城市空间文脉 | 第24页 |
2.2 天水市城市发展概况 | 第24-37页 |
2.2.1 自然地理基础 | 第24-28页 |
2.2.2 历史人文条件 | 第28-35页 |
2.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5-37页 |
2.3 城市空间文脉要素分类及价值评判 | 第37-40页 |
2.3.1 空间文脉要素构成 | 第37-38页 |
2.3.2 空间文脉要素分类 | 第38页 |
2.3.3 空间文脉要素价值评判 | 第38-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3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的演化阶段及特征 | 第42-70页 |
3.1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起源及文脉要素分析 | 第42-56页 |
3.1.1 古城形制沿革 | 第42-43页 |
3.1.2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要素分析 | 第43-56页 |
3.2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的四个阶段(明清至今) | 第56-69页 |
3.2.1 明清时期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及特征(1368 年—1912 年) | 第56-58页 |
3.2.2 民国时期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及特征(1912 年—1949 年) | 第58-59页 |
3.2.3 建国初期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及特征(1949 年-1987 年) | 第59-62页 |
3.2.4 1987 年至今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及特征 | 第62-69页 |
3.3 小结 | 第69-70页 |
4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的演化机理 | 第70-76页 |
4.1 空间文脉的演化特征 | 第70-71页 |
4.1.1 空间文脉的延续 | 第70页 |
4.1.2 空间文脉的断裂 | 第70页 |
4.1.3 空间文脉的错位 | 第70-71页 |
4.1.4 空间文脉的融合 | 第71页 |
4.2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71-75页 |
4.2.1 地理格局 | 第71-72页 |
4.2.2 生态环境 | 第72页 |
4.2.3 城市功能转变 | 第72-73页 |
4.2.4 城市建设活动 | 第73页 |
4.2.5 社会经济环境 | 第73-74页 |
4.2.6 动态多元文化 | 第74页 |
4.2.7 生活方式 | 第74页 |
4.2.8 其他隐形要素 | 第74-75页 |
4.3 小结 | 第75-76页 |
5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的构建策略及方法 | 第76-84页 |
5.1 构建逻辑 | 第76-77页 |
5.1.1 传统文化基因继承 | 第76页 |
5.1.2 城市地域特色延续 | 第76-77页 |
5.2 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的构建方法 | 第77-82页 |
5.2.1 梳理与整合城市地域文化 | 第77-78页 |
5.2.2 城市与山水格局的相融 | 第78-79页 |
5.2.3 文脉单元重塑城市功能 | 第79-80页 |
5.2.4 文脉节点的标志性设计 | 第80-82页 |
5.3 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8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图录 | 第91-93页 |
表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