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9页 |
1.1 概述 | 第14-17页 |
1.2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 | 第17-20页 |
1.2.2 放射性肺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20-21页 |
1.3 抗辐射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3.1 抗辐射药物的类型 | 第22-23页 |
1.3.2 抗辐射药物的作用机理 | 第23-25页 |
1.4 黄芪甲苷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5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12)C~(6+)辐照对小鼠肺组织的损伤 | 第29-44页 |
2.1 材料 | 第29页 |
2.2 方法 | 第29-31页 |
2.2.1 辐照条件及分组 | 第29页 |
2.2.2 肺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 第29-30页 |
2.2.3 小鼠肺组织抗氧化酶体系的检测 | 第30页 |
2.2.4 小鼠肺细胞DNA损伤测定 | 第30页 |
2.2.5 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6 小鼠肺组织TGF-β和TNF-α的表达检测 | 第31页 |
2.2.7 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2.3 结果 | 第31-40页 |
2.3.1 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32-33页 |
2.3.2 对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对小鼠肺组织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4 对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5 对小鼠肺组织TGF-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4页 |
2.4.1 辐照剂量的选择 | 第40-41页 |
2.4.2 碳离子束辐照对小鼠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3 碳离子束辐照对小鼠肺组织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三章 AST-Ⅳ对小鼠肺~(12)C~(6+)诱导损伤的保护效应 | 第44-58页 |
3.1 材料 | 第44页 |
3.2 方法 | 第44-45页 |
3.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44页 |
3.2.2 骨髓细胞微核的检测 | 第44-45页 |
3.2.3 小鼠肺细胞DNA损伤检测 | 第45页 |
3.2.4 小鼠损伤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 | 第45页 |
3.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 第45页 |
3.2.6 统计学处理 | 第45页 |
3.3 结果 | 第45-55页 |
3.3.1 辐照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2 辐照对小鼠肺组织细胞DNA的损伤 | 第47-50页 |
3.3.3 对碳离子束辐照引起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4 对碳离子束辐照引起的肺组织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5 对肺组织碳离子束辐照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讨论 | 第55-58页 |
3.4.1 AST-Ⅳ对小鼠骨髓微核和肺组织细胞损伤的影响 | 第55页 |
3.4.2 AST-Ⅳ对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55-58页 |
第四章 AST-Ⅳ对小鼠肺~(12)C~(6+)辐照损伤防护的分子机制 | 第58-77页 |
4.1 材料 | 第58页 |
4.2 方法 | 第58-62页 |
4.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58页 |
4.2.2 肺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产物检测 | 第58页 |
4.2.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水平测定 | 第58-59页 |
4.2.4 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4.2.5 细胞因子TGF-β和TNF-α的表达变化 | 第60页 |
4.2.6 ATR(Human anti-thrombin receptor)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60-61页 |
4.2.7 APE-1,Nrf-2,Bax及Bcl-2蛋白在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1-62页 |
4.2.8 统计学处理 | 第62页 |
4.3 结果 | 第62-72页 |
4.3.1 抗氧化体系的变化 | 第62-63页 |
4.3.2 羟脯氨酸(Hyp)含量 | 第63-64页 |
4.3.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4-66页 |
4.3.4 TGF-β和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6-67页 |
4.3.5 ATR(Human anti-thrombin receptor)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7-68页 |
4.3.6 Nrf-2达水平的变化 | 第68-69页 |
4.3.7 APE-1(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1)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9-70页 |
4.3.8 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70-72页 |
4.4 讨论 | 第72-77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