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银行同业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第2章 同业业务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2.1 同业业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1.1 同业业务的起源 | 第15页 |
2.1.2 同业业务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2 同业业务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1 按交易对象分类 | 第16页 |
2.2.2 按形成的同业资产和负债分类 | 第16-17页 |
2.3 同业业务的特点和风险 | 第17-21页 |
2.3.1 同业业务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2 同业业务的风险 | 第18-21页 |
第3章 JZ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34页 |
3.1 JZ同业业务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3.1.1 JZ银行简介 | 第21页 |
3.1.2 JZ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历史 | 第21-22页 |
3.1.3 JZ银行同业业务交易流程 | 第22-23页 |
3.1.4 JZ银行同业业务审批流程 | 第23-24页 |
3.2 JZ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2.1 JZ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规模 | 第24-26页 |
3.2.2 JZ银行同业业务开展模式 | 第26-27页 |
3.3 与其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比较分析 | 第27-34页 |
3.3.1 同业资产规模比较 | 第28-29页 |
3.3.2 同业资产负债结构比较 | 第29-30页 |
3.3.3 同业业务模式和收益率比较 | 第30-32页 |
3.3.4 同业风险把控和内部管理比较 | 第32页 |
3.3.5 同业部门从业人员结构比较 | 第32-34页 |
第4章 JZ银行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4-42页 |
4.1 存在问题 | 第34-39页 |
4.1.1 同业资产膨胀 | 第34页 |
4.1.2 同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 第34-35页 |
4.1.3 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 | 第35页 |
4.1.4 各类风险显现 | 第35-37页 |
4.1.5 内部控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4.1.6 线上业务发展缓慢 | 第38页 |
4.1.7 专业人才以及业务流失严重 | 第38-39页 |
4.2 问题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4.2.1 业务发展观念落后 | 第39页 |
4.2.2 非标准化资产增加过度 | 第39-40页 |
4.2.3 同业资产获利能力较弱 | 第40页 |
4.2.4 风险把控能力较弱 | 第40-41页 |
4.2.5 业务管理水平落后 | 第41页 |
4.2.6 电子银行等线上业务开发滞缓 | 第41页 |
4.2.7 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第5章 完善JZ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 第42-49页 |
5.1 完善同业业务管理与操作的制度规范 | 第42-43页 |
5.1.1 完善同业业务管理制度 | 第42页 |
5.1.2 完善同业业务操作流程 | 第42-43页 |
5.2 优化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 | 第43-44页 |
5.2.1 控制非标业务过度增长 | 第43页 |
5.2.2 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 | 第43-44页 |
5.3 提高同业业务资产收益率水平 | 第44-45页 |
5.3.1 提高利率定价水平 | 第44页 |
5.3.2 加大同业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考核力度 | 第44-45页 |
5.4 提升同业业务风险防控能力 | 第45-46页 |
5.4.1 加强同业授信准入管理 | 第45-46页 |
5.4.2 加强同业流动性管理 | 第46页 |
5.5 加强同业业务科技掌握 | 第46-47页 |
5.6 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 第47-49页 |
5.6.1 人才引进与培养 | 第47页 |
5.6.2 多层次激励人才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49-51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49-50页 |
6.2.2 未来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