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论文

景谷6.6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4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研究发展概况第9-1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方法第11-14页
第二章 地震波速变化研究方法第14-23页
    2.1 波速概述第14-16页
        2.1.1 地震波速与波速比定义第14页
        2.1.2 波速影响因素第14-16页
    2.2 波速变化研究思路第16页
    2.3 波速比计算方法第16-20页
        2.3.1 多台和达法第16-17页
        2.3.2 单台多震和达法第17-18页
        2.3.3 单台单震法第18-19页
        2.3.4 视速度定义第19-20页
    2.4 波速比计算方法第20-23页
        2.4.1 多台和达法第20-21页
        2.4.2 单台多震和达法第21-22页
        2.4.3 单台单震法(直接法)第22页
        2.4.4 视速度方法第22-23页
第三章 景谷地震前后平均波速比第23-41页
    3.1 数据选取与整理第24-28页
        3.1.1 数据筛选第24-26页
        3.1.2 数据精度分析第26-28页
    3.2 计算分析第28-39页
        3.2.1 计算过程第28-31页
        3.2.2 计算结果分析第31-39页
    3.3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单台法计算波速变化第41-79页
    4.1 地震射线穿过景谷地震孕震区第41-60页
        4.1.1 双江震丛—景谷台第43-48页
        4.1.2 双江震丛—思茅台第48-52页
        4.1.3 澜沧震丛—景谷台第52-56页
        4.1.4 思茅震丛—临沧台第56-60页
    4.2 通过景谷序列计算震后波速变化第60-77页
        4.2.1 景谷台第62-65页
        4.2.2 临沧台第65-68页
        4.2.3 沧源台第68-71页
        4.2.4 澜沧台第71-74页
        4.2.5 思茅台第74-77页
    4.3 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第79-81页
    5.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5.2 存在问题和不足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S和GIS的厦金海域海岸带时空变迁及驱动力分析
下一篇:细胞器响应比率荧光探针的生物成像研究及非天然唾液酸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