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论文缘起与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论文缘起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4-18页 |
1.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4-16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既往研究 | 第19-22页 |
1.4.1 文史学关于书院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2 建筑学关于书院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3 文化地理学关于书院的研究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2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文化地理要素分析 | 第25-35页 |
2.1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相关自然要素分析 | 第25-27页 |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2.1.2 地形条件 | 第26页 |
2.1.3 自然资源 | 第26-27页 |
2.2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相关人文要素分析 | 第27-34页 |
2.2.1 历史发展 | 第27-28页 |
2.2.2 政治经济 | 第28-30页 |
2.2.3 民俗文化 | 第30-32页 |
2.2.4 社会动力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发展历程 | 第35-46页 |
3.1 书院文化的源起与演变 | 第35-38页 |
3.1.1 古代教育机制的发展 | 第35-36页 |
3.1.2 传统书院的源起与流变 | 第36-38页 |
3.2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历史发展 | 第38-41页 |
3.2.1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发展背景 | 第39-40页 |
3.2.2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发展过程 | 第40-41页 |
3.3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现状 | 第41-45页 |
3.3.1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存续情况统计 | 第41-44页 |
3.3.2 基于存续现状的调研案例筛选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案例分析 | 第46-97页 |
4.1 渌江书院 | 第46-54页 |
4.1.1 历史沿革与存续现状 | 第46-47页 |
4.1.2 选址与环境 | 第47页 |
4.1.3 功能与布局 | 第47-49页 |
4.1.4 建筑单体形态 | 第49-52页 |
4.1.5 装饰艺术 | 第52页 |
4.1.6 空间营造 | 第52-54页 |
4.2 东山书院 | 第54-64页 |
4.2.1 历史沿革与存续现状 | 第54-55页 |
4.2.2 选址与环境 | 第55-56页 |
4.2.3 功能与布局 | 第56-58页 |
4.2.4 建筑单体形态 | 第58-60页 |
4.2.5 装饰艺术 | 第60-62页 |
4.2.6 空间营造 | 第62-64页 |
4.3 云山书院 | 第64-71页 |
4.3.1 历史沿革与存续现状 | 第64-65页 |
4.3.2 选址与环境 | 第65-66页 |
4.3.3 功能与布局 | 第66-67页 |
4.3.4 建筑单体形态 | 第67-69页 |
4.3.5 装饰艺术 | 第69-70页 |
4.3.6 空间营造 | 第70-71页 |
4.4 文华书院 | 第71-82页 |
4.4.1 历史沿革与存续现状 | 第71-73页 |
4.4.2 选址与环境 | 第73-74页 |
4.4.3 功能与布局 | 第74-75页 |
4.4.4 建筑单体形态 | 第75-79页 |
4.4.5 装饰艺术 | 第79-80页 |
4.4.6 空间营造 | 第80-82页 |
4.5 岳麓书院 | 第82-92页 |
4.5.1 历史沿革与存续现状 | 第82-83页 |
4.5.2 选址与环境 | 第83-84页 |
4.5.3 功能与布局 | 第84-85页 |
4.5.4 建筑单体形态 | 第85-89页 |
4.5.5 装饰艺术 | 第89-91页 |
4.5.6 空间营造 | 第91-92页 |
4.6 湘江中下游地区其他书院案例 | 第92-96页 |
4.6.1 围山书院 | 第92-93页 |
4.6.2 雩江书院 | 第93-95页 |
4.6.3 船山书院 | 第95-9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5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文化景观特征 | 第97-133页 |
5.1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文化景观梳理 | 第97-122页 |
5.1.1 选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 第97-98页 |
5.1.2 功能与布局的文化导向 | 第98-101页 |
5.1.3 建筑单体形制的文化规律 | 第101-111页 |
5.1.4 书院装饰的文人意识形态 | 第111-114页 |
5.1.5 空间营造的文化动因 | 第114-121页 |
5.1.6 小结 | 第121-122页 |
5.2 文化区视角下书院文化景观的对比分析 | 第122-132页 |
5.2.1 对比湖南其他文化区书院 | 第122-126页 |
5.2.2 对比江西赣江流域书院 | 第126-131页 |
5.2.3 小结 | 第131-13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6 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文化地理特征的形成因素 | 第133-150页 |
6.1 文化生态视角下湘江中下游地区的书院环境 | 第133-136页 |
6.1.1 文化之于环境 | 第133-135页 |
6.1.2 环境之于文化 | 第135页 |
6.1.3 小结 | 第135-136页 |
6.2 文化综合作用下湘江中下游地区的书院建筑演变 | 第136-146页 |
6.2.1 佛教文化对书院发展的启发 | 第136-137页 |
6.2.2 私学、民俗文化对书院格局及装饰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6.2.3 官学文化对书院功能布局及建筑形制的影响 | 第138-143页 |
6.2.4 礼乐文化对书院空间序列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6.2.5 士文化对书院建筑风格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6.2.6 小结 | 第145-146页 |
6.3 文化扩散视角下湘江中下游地区的书院发展 | 第146-148页 |
6.3.1 外来文人对书院的推动 | 第146-147页 |
6.3.2 大规模移民运动对书院的推动 | 第147-148页 |
6.3.3 小结 | 第1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7 结语 | 第150-153页 |
7.1 研究过程与结论 | 第150-151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