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全球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 | 第13页 |
1.1.2 国内大多数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有限 | 第13-14页 |
1.1.3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严重 | 第14页 |
1.1.4 省内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 第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1.2.1 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力 | 第14-15页 |
1.2.2 城市群 | 第15-16页 |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国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2 国内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1 国外城市群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2 国内城市群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 综述总结 | 第21-23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7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 第28-3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2.1.2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9页 |
2.1.3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 第29-30页 |
2.1.4 地域分工理论 | 第30-31页 |
2.2 技术方法 | 第31-39页 |
2.2.1 数据获取 | 第31页 |
2.2.2 水足迹方法及其模型 | 第31-34页 |
2.2.3 系统动力学方法及其模型 | 第34-39页 |
第三章 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39-45页 |
3.1 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3.1.1 社会生产力水平 | 第39页 |
3.1.2 经济技术条件 | 第39-40页 |
3.1.3 社会消费水平与结构 | 第40页 |
3.1.4 市场与政策法规制度 | 第40-41页 |
3.1.5 其他制约因素 | 第41页 |
3.2 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组成及其作用机制 | 第41-45页 |
3.2.1 水资源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42-43页 |
3.2.2 生态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43-44页 |
3.2.3 水资源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 第45-85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45-49页 |
4.1.1 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背景 | 第45-46页 |
4.1.2 滇中城市群行政区划 | 第46-47页 |
4.1.3 滇中城市群地形地貌条件 | 第47页 |
4.1.4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状况 | 第47-49页 |
4.1.5 滇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49页 |
4.2 滇中城市群各州市及下辖县区水足迹计算 | 第49-77页 |
4.2.1 本地生产服务用水量计算 | 第49-63页 |
4.2.2 对外贸易虚拟水量计算 | 第63-71页 |
4.2.3 灰水足迹计算 | 第71-75页 |
4.2.4 总水足迹计算 | 第75-77页 |
4.3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77-83页 |
4.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 第77-78页 |
4.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4.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 | 第85-118页 |
5.1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85-107页 |
5.1.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 第85-86页 |
5.1.2 模型的边界 | 第86页 |
5.1.3 模型各子系统分析及其相互关系 | 第86-92页 |
5.1.4 水资源承载力SD流图 | 第92-94页 |
5.1.5 SD模型变量参数确定及方程构建 | 第94-106页 |
5.1.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106-107页 |
5.2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模拟与预测 | 第107-117页 |
5.2.1 情景方案设计 | 第107-109页 |
5.2.2 方案决策变量初始值与模拟数值 | 第109-111页 |
5.2.3 各方案模拟结果 | 第111-117页 |
5.3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优化与调控对策研究 | 第118-140页 |
6.1 评价准则的选择 | 第118-119页 |
6.1.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 第118页 |
6.1.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118-119页 |
6.1.3 环境质量 | 第119页 |
6.1.4 社会效益 | 第119页 |
6.2 各方案对比与优选 | 第119-134页 |
6.2.1 对比结果分析 | 第119-126页 |
6.2.2 方案优选 | 第126-134页 |
6.3 政府规划方案合理性检验 | 第134页 |
6.4 滇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调控对策研究 | 第134-139页 |
6.4.1 适度提高城市群关联性与紧凑度 | 第134-136页 |
6.4.2 实施三大经济发展战略 | 第136-137页 |
6.4.3 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注重城镇化质量 | 第137页 |
6.4.4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 | 第137-138页 |
6.4.5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建设 | 第138-139页 |
6.5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7.1 论文创新点 | 第140页 |
7.2 结论 | 第140-141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7.3.1 不足之处 | 第141-142页 |
7.3.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