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发展与建筑风格的转变 | 第10页 |
1.1.2 建筑教育理念与创作方式的改变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5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二.折叠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30页 |
2.1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的转变 | 第18-20页 |
2.1.1 社会学观念的否定与创新 | 第18-19页 |
2.1.2 西方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 第19-20页 |
2.2 折叠建筑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0 折叠理论的来源——混沌理论 | 第20页 |
2.2.1 折叠理论的产生——单子论 | 第20页 |
2.2.2 折叠理论的发展——褶子论 | 第20-21页 |
2.2.3 折叠理论的补充 | 第21-22页 |
2.2.3.1 突变理论 | 第21-22页 |
2.2.3.2 拓扑理论 | 第22页 |
2.3 艺术领域中的折叠手法初现 | 第22-25页 |
2.3.1 现代绘画中的折叠 | 第22-24页 |
2.3.2 音乐领域的折叠 | 第24-25页 |
2.3.3 巴洛克建筑中的折叠 | 第25页 |
2.4 折叠建筑解读 | 第25-29页 |
2.4.1 折叠的定义和特性 | 第25-26页 |
2.4.2 何为折叠建筑 | 第26-27页 |
2.4.3 折叠在建筑中的基本操作 | 第27-28页 |
2.4.4 折叠建筑的分类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三.折叠建筑的生成逻辑研究 | 第30-51页 |
3.1“折墙”——折叠空间的水平限定 | 第30-32页 |
3.1.1“折墙”营造的连续空间 | 第30-31页 |
3.1.2“折墙”在空间中的再造性 | 第31-32页 |
3.2“折面”——板片自身的折叠 | 第32-37页 |
3.2.1“纸板”弯折形成的折叠建筑 | 第33-35页 |
3.2.2“纸带”缠绕形成的折叠建筑 | 第35-37页 |
3.3“螺旋”——上与下的连续折叠空间 | 第37-41页 |
3.3.1 螺旋体系中的连续折叠 | 第37-40页 |
3.3.2 莫比乌斯中的“上”与“下” | 第40-41页 |
3.4“折转”——内与外的转化与渗透折叠 | 第41-45页 |
3.4.1 多重弯折形成的空间渗透 | 第41-43页 |
3.4.2 扭转行为产生的空间渗透 | 第43-44页 |
3.4.3 连续折叠产生的内外翻转 | 第44-45页 |
3.5“折构”——结构中的折叠设计 | 第45-49页 |
3.5.1 折叠作为大跨度屋顶结构 | 第45-47页 |
3.5.2 梁与柱在折叠影响下的传承与创新 | 第47-48页 |
3.5.3 折叠作为建筑整体结构的生成手法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四.折叠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策略 | 第51-76页 |
4.1 二维与三维——建筑界面的分解与重构 | 第51-57页 |
4.1.1 竖向外界面的折叠设计 | 第51-54页 |
4.1.1.1 建筑外界面的整体化折叠 | 第51-53页 |
4.1.1.2 建筑外界面的碎片化折叠 | 第53-54页 |
4.1.2 建筑顶界面的折叠设计 | 第54-56页 |
4.1.3 建筑外界面的一体化折叠 | 第56-57页 |
4.2 连续与渗透——建筑空间中“层”的消解 | 第57-63页 |
4.2.1 交通空间中的折叠组织 | 第57-60页 |
4.2.2 功能空间中的折叠组织 | 第60-61页 |
4.2.3 公共空间中的折叠组织 | 第61-63页 |
4.3 多元与丰富——建筑形体的有机与无机折叠生成 | 第63-66页 |
4.3.1 建筑形体的有机折叠 | 第63-64页 |
4.3.2 建筑形体的无机折叠 | 第64-66页 |
4.4 融合与再造——维系建筑与环境脉络的折叠 | 第66-71页 |
4.4.1 大地艺术——折叠之于地景建筑 | 第66-69页 |
4.4.2 中国文化——折叠之于山水建筑 | 第69-71页 |
4.4.3 复杂性场地中的折叠设计 | 第71页 |
4.5 复杂与有机——折叠之于非线性几何 | 第71-75页 |
4.5.1 非线性几何与折叠建筑 | 第72-73页 |
4.5.2 参数化理念下的折叠思维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五.结语 | 第76-78页 |
5.1 折叠的未来性 | 第76页 |
5.2 折叠的局限性 | 第76-77页 |
5.3 结语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图片索引 | 第79-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