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屋顶(屋面)、屋檐论文

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建筑屋顶表意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1-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页
        1.2.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8页
        1.3.1 互文性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2 建筑屋顶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4-18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0-32页
    2.1 辨析:互文性的涵义第20-27页
        2.1.1 互文性的基本定义及嬗变第20-23页
        2.1.2 互文与中国诗学修辞辨析第23-24页
        2.1.3 互文性的引入前提与意义第24-27页
    2.2 阐释:互文参照中屋顶文本意义的产生第27-32页
        2.2.1 建筑表意的涵义释读第27-29页
        2.2.2 建筑意义的基础研究第29-30页
        2.2.3 屋顶表意互文性阐释第30-32页
第三章 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屋顶编码机制解读第32-49页
    3.1 编码:屋顶文本互文操作的机制第32-38页
        3.1.1 “编码”概念提取第32-33页
        3.1.2 编码转换的手段第33-37页
        3.1.3 编码与后现代隐喻主义的异同第37-38页
    3.2 拟合:中国语境下的编码机制释读第38-45页
        3.2.1 “言、象、意”—编码的展开层面第38-41页
        3.2.2 扬弃—编码对象的选择第41-43页
        3.2.3 达境—多维编码的复合第43-45页
    3.3 预演:屋顶文本作为互文参照的历史第45-49页
        3.3.1 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师的“中国古典复兴式”第45页
        3.3.2 民国时期“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建筑潮流第45-47页
        3.3.3 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民族形式”的探索第47-49页
第四章 基于编码操作的屋顶表意策略解析第49-75页
    4.1 “言”层面的屋顶编码方式第49-59页
        4.1.1 几何形态语言第49-53页
        4.1.2 结构形式语言第53-57页
        4.1.3 材料表皮语言第57-59页
    4.2 “象”层面的屋顶编码方式第59-68页
        4.2.1 自身层级的鸟革翚飞之象第59-62页
        4.2.2 建筑层级的虚实相生之象第62-64页
        4.2.3 聚落层级的绵延起伏之象第64-68页
    4.3 “意”层面的屋顶编码方式第68-75页
        4.3.1 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追求第68-71页
        4.3.2 实践理性的技术理性思维第71-73页
        4.3.3 崇尚自然的环境和谐观念第73-75页
第五章 达“境”——言象意层面的多维编码复合——以程泰宁院士的三个建筑作品为例第75-81页
    5.1 历史情“境”——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方案(1990)的编码复合第75-77页
    5.2 山水情“境”——浙江美术馆(2004)的编码复合第77-78页
    5.3 城市情“境”——杭州铁路东站方案(2007)的编码复合第78-81页
第六章 结语第81-82页
    6.1 总结与展望第81页
    6.2 研究的不足第81-82页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创作实践作品梳理第82-97页
参考文献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作者简介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体化节能保温材料的性能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折叠在现代建筑中的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