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1 重心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2.1.2 产业重心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1.3 产业重心变动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1.4 总体评价 | 第23-2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产业布局理论 | 第24-26页 |
2.2.2 重心法概述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山东产业重心变动情况 | 第29-39页 |
3.1 山东产业重心的整体变化 | 第29-30页 |
3.2 山东产业重心变动路径 | 第30-35页 |
3.2.1 第一产业重心变动路径 | 第30-32页 |
3.2.2 第二产业重心变动路径 | 第32-33页 |
3.2.3 第三产业重心变动路径 | 第33-34页 |
3.2.4 三次产业重心变动路径对比 | 第34-35页 |
3.3 山东产业重心变动特征 | 第35-38页 |
3.3.1 第一产业重心变动特征 | 第35-36页 |
3.3.2 第二产业重心变动特征 | 第36-37页 |
3.3.3 第三产业重心变动特征 | 第37页 |
3.3.4 三次产业重心变动特征对比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山东产业重心变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9-55页 |
4.1 生产性因素 | 第39-45页 |
4.1.1 自然禀赋 | 第39-40页 |
4.1.2 劳动力要素 | 第40-43页 |
4.1.3 投资要素 | 第43-45页 |
4.2 政策性因素 | 第45-47页 |
4.3 基础支持性因素 | 第47-54页 |
4.3.1 交通通信的完善 | 第47-49页 |
4.3.2 技术进步与创新 | 第49-51页 |
4.3.3 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4 教育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山东产业重心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5-69页 |
5.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5.2 主成份分析 | 第56-64页 |
5.2.1 分析原理 | 第56页 |
5.2.2 产业重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 | 第56-64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64-68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64页 |
5.3.2 产业重心影响因素回归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70-75页 |
6.2.1 促进各要素的地区间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70-71页 |
6.2.2 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完善交通通信网 | 第71-72页 |
6.2.3 提高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 第72-73页 |
6.2.4 引导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布局 | 第73-74页 |
6.2.5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