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标准体系构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8-21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8页
        1.3.1 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规范发展综述第10-13页
        1.3.2 国内外内部控制文献综述第13-17页
        1.3.3 文献述评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页
    1.5 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二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相关理论第21-32页
    2.1 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第21页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第21页
        2.1.2 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第21页
    2.2 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相关理论第21-32页
        2.2.1 委托代理理论第21-22页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2页
        2.2.3 控制理论第22页
        2.2.4 权变理论第22-23页
        2.2.5 COSO新IC-IF第23-28页
        2.2.6 “戴明环”理论第28-32页
第三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指标构建第32-46页
    3.1 构建原则第32-33页
        3.1.1 全面性第32页
        3.1.2 统一性第32页
        3.1.3 重要性第32页
        3.1.4 合理性第32-33页
        3.1.5 及时性第33页
    3.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指标初步构建第33-35页
    3.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指标筛选第35-43页
        3.3.1 专家咨询法第35-36页
        3.3.2 专家权威程度第36页
        3.3.3 专家意见第36-43页
    3.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最终指标的确定第43-46页
第四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指标权重、分类及缺陷等级确定第46-70页
    4.1 专家情况第46-47页
    4.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指标权重确定第47-62页
        4.2.1 层次分析法第47-50页
        4.2.2 确定各层次各指标权重第50-60页
        4.2.3 指标综合权重计算结果第60-62页
    4.3 判定指标分类第62-66页
        4.3.1 聚类分析第62-63页
        4.3.2 判定指标分类结果第63-66页
    4.4 确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等级区间第66-70页
        4.4.1 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等级区间意见第66-67页
        4.4.2 现有典型研究结果第67-68页
        4.4.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等级区间第68-70页
第五章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第70-88页
    5.1 问卷的回收与筛选情况第70页
    5.2 受访者基本信息第70-72页
    5.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第72-74页
    5.4 两大业务内部控制缺陷判定第74-87页
        5.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74-75页
        5.4.2 信贷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调查结果分析第75-87页
    5.5 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及对策建议第88-98页
    6.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第88-93页
        6.1.1 目标与设定存在偏差第88-89页
        6.1.2 控制活动的选择和执行还需加强第89-91页
        6.1.3 监督和评估力度小第91-92页
        6.1.4 缺陷整改不到位第92页
        6.1.5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均衡发展的体系第92-93页
    6.2 对策建议第93-98页
        6.2.1 以科学的目标和计划为起点第93-94页
        6.2.2 以控制活动的有力执行为重点第94-96页
        6.2.3 以内控缺陷监督和评估为保障第96-97页
        6.2.4 以内部控制缺陷整改为动力第97页
        6.2.5 以构建均衡发展、阶梯式上升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目标第97-98页
结论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第10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朝阳区政府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党政机关党务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