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论文

武陵山区不同类型村庄气象灾害差异化救助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二、文献综述第14-18页
        (一)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影响的相关文献第14-15页
        (二)村庄分化的相关文献第15-16页
        (三)灾害救助制度的相关文献第16-18页
    三、研究对象及路线第18-20页
    四、研究区域与数据第20-22页
        (一)研究区域选取第20-21页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五、理论基础第22-25页
        (一)灾害经济学第22-23页
        (二)社区减灾理论第23-24页
        (三)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理论第24-25页
第二章 武陵山区村庄分化的案例观察与特征比较第25-36页
    一、三个村庄观察点的分化案例第25-29页
        (一)乡村旅游村第25-27页
        (二)高山蔬菜村第27-28页
        (三)务工空心村第28-29页
    二、武陵山区村庄分化特征比较第29-36页
        (一)经济特征第29-32页
        (二)基础设施特征第32-34页
        (三)社会治理特征第34-36页
第三章 不同类型村庄气象灾害救助差异的理论分析第36-44页
    一、不同类型村庄的气象灾害感知差异分析第36-38页
    二、不同类型村庄的气象灾害应对差异分析第38-41页
    三、不同类型村庄气象灾害救助的主体及模式差异分析第41-44页
        (一)我国现有救灾主体和救灾模式第41页
        (二)不同类型村庄救灾主体和模式的差异比较第41-44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村庄农户对气象灾害感知差异的实证分析第44-55页
    一、武陵山区农户对气象灾害的总体感知特征第44-46页
    二、不同类型村庄农户对气象灾害感知的差异性特征第46-48页
    三、武陵山区农户灾害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8-53页
        (一)理论假设第48-50页
        (二)变量选择第50-51页
        (三)验证模型第51页
        (四)结果分析第51-53页
    四、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不同类型村庄社区应对气象灾害能力差异的实证分析第55-64页
    一、村庄社区气象灾害应对能力评价指标建构第55-59页
        (一)评估方法第55-57页
        (二)评估指标选择第57-59页
    二、村庄社区气象灾害应对能力评价实证分析第59-62页
        (一)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第59-60页
        (二)脆弱度评估结果分析第60-62页
    三、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武陵山区村庄气象灾害差异化救助政策建议第64-69页
    一、武陵山区村庄气象灾害救助优化策略第64-65页
        (一)制定差异化气象灾害精准救助组合政策第64页
        (二)建立多层次灾害补助制度,提供针对性救助第64-65页
        (三)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灾害预报及时性和精准性第65页
    二、不同村庄气象灾害差异化救助政策建议第65-69页
        (一)针对空心村的政策组合第65-66页
        (二)针对专业村的政策组合第66-67页
        (三)针对旅游村的政策组合第67-69页
结论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77页
附录:武陵山区气象灾害感知及气象灾害救助情况调查问卷第77-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关联、审计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
下一篇:手绘插画在海报设计中的张力表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