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年心理模式为导向的老年学校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经济推动 | 第13-14页 |
1.1.3 社会支持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老年学员心理特点解析 | 第20-30页 |
2.1 我国老年学校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3页 |
2.1.1 老年学校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2 老年学校的隶属分类 | 第22页 |
2.1.3 我国老年学校现状发展 | 第22-23页 |
2.2 老年教育相关老年学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2.2.1 活动理论 | 第23-24页 |
2.2.2 超老化观感 | 第24-25页 |
2.2.3 积极老龄化理论 | 第25-27页 |
2.3 老年人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特点 | 第27-28页 |
2.3.1 渴望回归、融入社会 | 第27页 |
2.3.2 自我导向意愿强烈 | 第27页 |
2.3.3 学习钻研程度较深 | 第27-28页 |
2.4 老年人参与交往活动的心理特点 | 第28页 |
2.4.1 被动式休闲为主导 | 第28页 |
2.4.2 空间感知能力下降 | 第28页 |
2.4.3 易对熟悉信息产生认同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老年学校的调研与问题分析 | 第30-56页 |
3.1 调研对象概况分析 | 第30-47页 |
3.1.1 浙江省老年大学 | 第30-33页 |
3.1.2 嘉兴市老年大学 | 第33-36页 |
3.1.3 辽宁老年人大学 | 第36-38页 |
3.1.4 苏州老年大学 | 第38-40页 |
3.1.5 湖北省老年大学 | 第40-42页 |
3.1.6 广西省老年大学 | 第42-44页 |
3.1.7 上海天目西路社区老年学校 | 第44-47页 |
3.2 问题总结 | 第47-54页 |
3.2.1 校园封闭、缺少外界交流 | 第47页 |
3.2.2 忽视自主学习的空间需求 | 第47-48页 |
3.2.3 功能空间关系僵化、单一 | 第48-50页 |
3.2.4 预设活动空间使用率较低 | 第50-52页 |
3.2.5 细节处理的忽略与随意 | 第52-53页 |
3.2.6 空间环境氛围疏离、冷漠 | 第53-54页 |
3.3 设计原则的提出 | 第54-56页 |
3.3.1 满足多元需求的空间多样性设计原则 | 第54页 |
3.3.2 促进积极交往的空间活力营造设计原则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满足多元教学的空间多样性设计策略 | 第56-80页 |
4.1 注重社会交流的校园空间开放性设计 | 第56-62页 |
4.1.1 注重外界资源共享 | 第56-59页 |
4.1.2 部分面向城市开放 | 第59-62页 |
4.2 尊重自我导向性的功能空间多样选择 | 第62-68页 |
4.2.1 提供自主研习的资源中心设计 | 第63-65页 |
4.2.2 注重教学参与的专业教室设计 | 第65-66页 |
4.2.3 容纳个体差异的空间适应化设计 | 第66-68页 |
4.3 引导积极行为的教室空间灵活化设计 | 第68-78页 |
4.3.1 活动空间的充分预留 | 第71-72页 |
4.3.2 教室空间的弹性分隔 | 第72-74页 |
4.3.3 教室组团的多义组合 | 第74-75页 |
4.3.4 小型活动空间与教室的组合布置 | 第75-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促进积极交往的空间活力营造设计策略 | 第80-104页 |
5.1 创造互动契机的便捷化空间选择 | 第80-89页 |
5.1.1 交通空间的功能性赋予 | 第81-85页 |
5.1.2 室外活动空间的恰当选择 | 第85-87页 |
5.1.3 引导参与的过渡空间设计 | 第87-89页 |
5.2 弥补机能衰退的可及性空间设计 | 第89-99页 |
5.2.1 补偿感知退化的易达性设计 | 第89-91页 |
5.2.2 弥补空间认知的可理解化处理 | 第91-96页 |
5.2.3 空间认知上的直观性引导 | 第96-99页 |
5.3 加深心理认同的地域文化内涵注入 | 第99-103页 |
5.3.1 地方自然风貌的融合 | 第100页 |
5.3.2 复刻记忆的情景营造 | 第100-101页 |
5.3.3 本土材料结构的反映 | 第101-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04页 |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及不足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 第110-114页 |
怍者简介 | 第11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