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圆齿野鸦椿活性成分及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肝癌的现状第10-11页
        1.1.1 肝癌的危害第10页
        1.1.2 治疗肝癌的方法第10-11页
    1.2 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第11页
    1.3 天然药物在治疗肿瘤上的特点第11-12页
    1.4 野鸦椿的研究背景第12-16页
        1.4.1 野鸦椿的生物学概况第13-14页
        1.4.2 野鸦椿的药用价值第14-16页
    1.5 MTT法检测法第16页
    1.6 薄层色谱检测方法第16-17页
    1.7 液相色谱制备分离技术第17-18页
        1.7.1 液相色谱的概况第17-18页
        1.7.2 中压液相制备色谱第18页
    1.8 立项依据及内容第18-21页
        1.8.1 立项依据第18-19页
        1.8.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圆齿野鸦椿枝叶内含物分类鉴定第21-29页
    2.1 内含物分类鉴定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实验原料第21页
        2.1.2 实验样品第21页
        2.1.3 实验试剂第21-22页
        2.1.4 实验仪器第22页
    2.2 内含物分类鉴定实验方法第22-25页
        2.2.1 皂苷类方法学检测第22页
        2.2.2 生物碱方法学检测第22-23页
        2.2.3 强心苷方法学检测第23页
        2.2.4 香豆素类方法学检测第23页
        2.2.5 醌类方法学检测第23-24页
        2.2.6 鞣质方法学检测第24页
        2.2.7 甾体和萜类方法学检测第24页
        2.2.8 黄酮类方法学检测第24-25页
        2.2.9 酚类方法学检测第25页
        2.2.10 多糖方法学检测第25页
    2.3 内含物分类鉴定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第三章 圆齿野鸦椿枝叶萃取物抑癌筛选第29-41页
    3.1 抑癌筛选实验材料第29-31页
        3.1.1 实验原料第29-30页
        3.1.2 实验试剂第30页
        3.1.3 实验仪器第30-31页
    3.2 抑癌筛选实验方法第31-33页
        3.2.1 圆齿野鸦椿枝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第31页
        3.2.2 肝癌细胞的培养第31-32页
        3.2.3 效应物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第32-33页
    3.3 抑癌筛选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第四章 圆齿野鸦椿枝叶化学成分分离纯化与鉴定第41-51页
    4.1 分离纯化实验材料第41-42页
        4.1.1 植物材料第41页
        4.1.2 实验试剂第41页
        4.1.3 实验仪器第41-42页
    4.2 分离纯化实验方法第42-45页
        4.2.1 实验流程图第42-44页
        4.2.2 浸膏粗品的分离纯化第44-45页
        4.2.3 单体化合物结构光谱鉴定第45页
    4.3 分离纯化实验结果第45-51页
        4.3.1 TLC薄层色谱检测结果第45-46页
        4.3.2 HPLC纯度验证结果第46-47页
        4.3.3 光谱学结构鉴定第47-51页
第五章 单体化合物抑癌验证第51-57页
    5.1 抑癌验证实验材料第51-52页
        5.1.1 实验原料第51页
        5.1.2 实验试剂第51页
        5.1.3 实验仪器第51-52页
    5.2 抑癌验证实验方法第52-53页
        5.2.1 肝癌细胞的培养第52页
        5.2.2 MTT法测定效应物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第52-53页
    5.3 抑癌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7-62页
    6.1 结论第57-58页
        6.1.1 圆齿野鸦椿枝叶内含物分类鉴定第57页
        6.1.2 圆齿野鸦椿枝叶抑癌筛选实验第57-58页
        6.1.3 圆齿野鸦椿枝叶中化合物的鉴定第58页
        6.1.4 圆齿野鸦椿枝叶化合物抑癌验证实验第58页
    6.2 讨论第58-62页
        6.2.1 实验讨论第58-60页
        6.2.2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图第66-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灰葡萄孢几丁质合酶Ⅵ基因功能研究
下一篇:赛霉安栓毒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