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长期施肥土壤中微生物对梯度活性外加碳源的分解同化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土壤中不同梯度活性的碳源的矿化第14-16页
        1.2.1 代谢化合物第14-15页
        1.2.2 结构性化合物第15页
        1.2.3 难降解物质第15-16页
    1.3 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矿化的作用第16-17页
    1.4 DNA-SIP的应用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葡萄糖在不同施肥土壤中的矿化及微生物对其的同化第20-39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2.2.1 土壤采集第20-21页
        2.2.2 试验设计第21页
        2.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21-22页
        2.2.4 CO_2浓度测定及δ~(13)C的测定第22页
        2.2.5 土壤DNA提取第22页
        2.2.6 DNA-SIP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第22-24页
        2.2.7 qPCR及高通量测序第24页
        2.2.8 计算第24-25页
        2.2.9 分析与统计方法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35页
        2.3.1 长期施肥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差异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第25-28页
        2.3.2 外加葡萄糖的矿化第28-30页
        2.3.3 土壤激发效应第30-31页
        2.3.4 qPCR分析~(13)C标记效果第31-32页
        2.3.5 土壤细菌对葡萄糖的同化(DNA-SIP)第32-35页
    2.4 讨论第35-38页
        2.4.1 长期施肥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第35-36页
        2.4.2 不同施肥处理下葡萄糖激发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第36-38页
    2.5 小结第38-39页
3 秸秆在不同长期施肥土壤中的矿化及相关微生物第39-53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2.1 土壤采集第39页
        3.2.2 试验设计第39-40页
        3.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40页
        3.2.4 CO_2的测定及δ~(13)C的测定第40页
        3.2.5 计算第40-41页
        3.2.6 土壤DNA提取第41页
        3.2.7 功能基因qPCR第41页
        3.2.8 高通量测序第41-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3.3.1 长期施肥处理下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42-44页
        3.3.2 外加秸秆的矿化第44-45页
        3.3.3 土壤激发效应第45-46页
        3.3.4 外加秸秆后纤维素、木质素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第46-47页
        3.3.5 外加秸秆后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第47-49页
    3.4 讨论第49-52页
        3.4.1 有机肥通过影响功能微生物促进秸秆矿化第49-51页
        3.4.2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固定的意义第51-52页
    3.5 小结第52-53页
4 不同长期施肥土壤中微生物对梯度活性外加碳源的同化第53-68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4.2.1 土壤采集第53-54页
        4.2.2 试验设计第54-55页
        4.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55页
        4.2.4 土壤DNA提取第55页
        4.2.5 DNA-SIP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第55页
        4.2.6 qPCR及高通量测序第5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5-66页
        4.3.1 qPCR分析~(13)C标记效果第55-57页
        4.3.2 不同施肥条件下细菌对外加物料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第57-61页
        4.3.3 土壤细菌对梯度活性外加物料的分解第61-62页
        4.3.4 土壤细菌的演替第62-66页
    4.4 讨论第66-67页
        4.4.1 细菌群落同化外加碳源的分类学和动力学第66页
        4.4.2 细菌群落同化土壤有机碳的分类学第66-67页
    4.5 小结第67-68页
5 总结与展望第68-71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1.1 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68页
        5.1.2 不同梯度活性外加碳源的矿化和激发效应第68-69页
        5.1.3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解者作用第69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作者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安全施用及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以生菜和水稻为例
下一篇:不同肥力潮土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