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植物14-3-3蛋白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1.1 14-3-3蛋白的发现、分类及其结构 | 第11-12页 |
1.1.2 14-3-3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2页 |
1.1.3 14-3-3蛋白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1.4 14-3-3蛋白在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 | 第13-16页 |
1.1.4.1 14-3-3蛋白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 | 第13-14页 |
1.1.4.2 14-3-3蛋白参与种子萌发 | 第14页 |
1.1.4.3 14-3-3蛋白参与碳氮代谢 | 第14-15页 |
1.1.4.4 14-3-3s参与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 第15-16页 |
1.1.4.4.1 14-3-3蛋白参与ABA信号通路 | 第15页 |
1.1.4.2.2 14-3-3蛋白参与GA信号通路 | 第15-16页 |
1.1.4.2.3 14-3-3蛋白参与BR信号通路 | 第16页 |
1.1.5 小麦14-3-3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小麦部分同源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3.1.2 菌株与质粒载体 | 第19页 |
3.1.3 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19页 |
3.1.4 培养基 | 第19-21页 |
3.1.4.1 LB培养基和YEP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20页 |
3.1.4.2 水稻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21页 |
3.1.4.3 水稻水培营养液的配置 | 第21页 |
3.1.4.4 MS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配置 | 第21页 |
3.1.5 PCR引物 | 第21-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22-23页 |
3.2.2 总RNA的提取、纯化及反转录 | 第23-24页 |
3.2.2.1 总RNA提取和纯化 | 第23页 |
3.2.2.2 总RNA质量及浓度测定 | 第23页 |
3.2.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3-24页 |
3.2.3 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24-25页 |
3.2.3.1 DNA的提取(CTAB法) | 第24页 |
3.2.3.2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 第24-25页 |
3.2.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5-28页 |
3.2.4.1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25页 |
3.2.4.2 目的基因的5’RACE克隆 | 第25-26页 |
3.2.4.3 PCR产物的回收与连接测序 | 第26-27页 |
3.2.4.4 目的基因的3’RACE克隆 | 第27-28页 |
3.2.5 小麦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28页 |
3.2.5.1 引物设计及其特异性检测 | 第28页 |
3.2.5.2 Ta14S-1、Ta14S-2和Ta14S-3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28页 |
3.2.6 Ta14S-1、Ta14S-2和Ta14S-3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28-29页 |
3.2.6.1 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28-29页 |
3.2.6.2 在模拟干旱处理条件下的表达特性 | 第29页 |
3.2.7 Ta14S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29-30页 |
3.2.7.1 Ta14S-2与GFP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29页 |
3.2.7.2 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溶液配制 | 第29-30页 |
3.2.7.3 PEG介导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方法 | 第30页 |
3.2.7.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与叶绿体自发荧光共定位 | 第30页 |
3.2.8 Ta14S过表达和RNAi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3.2.8.1 Ta14S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页 |
3.2.8.2 Ta14SRNAi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3.2.9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31-32页 |
3.2.9.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3.2.9.2 水稻基本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页 |
3.2.9.3 种子消毒和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32页 |
3.2.9.4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 | 第32页 |
3.2.10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2页 |
3.2.10.1 转基因水稻DNA的提取 | 第32页 |
3.2.10.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32页 |
3.2.11 转基因植株的萌发实验 | 第32-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51页 |
4.1 小麦Ta14S3个部分同源基因的克隆 | 第33-35页 |
4.1.1 小麦Ta14S3个部分同源基因cDNA的克隆 | 第33-34页 |
4.1.2 小麦Ta14S的3个部分同源基因基因组DNA的克隆 | 第34-35页 |
4.2 TA14S的3个同源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5-36页 |
4.3 Ta14S-2A、Ta14S-2B和Ta14S-2D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4.4 Ta14S-2A、Ta14S-2B和Ta14S-2D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7-38页 |
4.5 小麦Ta14S-2A、Ta14S-2B和Ta14S-2D表达特性分析 | 第38-42页 |
4.5.1 Ta14S三个同源基因特异引物的验证 | 第38-39页 |
4.5.2 小麦Ta14S三个同源基因时空表达模式 | 第39页 |
4.5.3 Ta14S三个同源基因在PEG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39-42页 |
4.5.3.1 Ta14S-2A基因在PEG处理的小麦洛旱2号和中国春中的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4.5.3.2 Ta14S-2B基因在PEG处理的小麦洛旱2号和中国春中的表达分析 | 第40页 |
4.5.3.3 Ta14S-2D基因在PEG处理的小麦洛旱2号和中国春中的表达分析 | 第40-42页 |
4.6 TA14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2-44页 |
4.6.1 Ta14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的预测 | 第42页 |
4.6.2 Ta14S与GFP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42-43页 |
4.6.3 Ta14S-2B:GFP融合载体的酶切验证 | 第43页 |
4.6.4 Ta14S-2B:GFP融合载体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 | 第43-44页 |
4.7 Ta14S-2B过量表达载体构建和验证 | 第44-45页 |
4.7.1 Ta14S-2B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页 |
4.7.2 Ta14S-2B过量表达载体的酶切和PCR验证 | 第44-45页 |
4.8 Ta14S-2B RNAi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45-47页 |
4.8.1 RNAi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4.8.2 RNAi抑制表达载体的酶切和PCR验证 | 第45-47页 |
4.9 转Ta14S-2B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47页 |
4.10 转Ta14S-2B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7-48页 |
4.11 转基因植株ABA敏感性分析 | 第48-5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5.1 获得了小麦Ta14S三个部分同源基因的全长 | 第51-52页 |
5.2 Ta14S三个部分同源基因定位于小麦第2条染色体上 | 第52页 |
5.3 系统分析了Ta14S三个部分同源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性 | 第52-53页 |
5.4 初步明确了Ta14S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 | 第53页 |
5.5 Ta14S基因功能初步探讨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ABSTRACT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