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国际能源资源概况 | 第13页 |
1.1.2 我国能源资源概况 | 第13-14页 |
1.1.3 我国能源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 第15-17页 |
1.3 能源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能源规划模型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区域能源规划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国内外典型生态城市能源利用现状 | 第19-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区域能源规划理论体系构建 | 第23-31页 |
2.1 能源规划的概念和解释 | 第23页 |
2.2 区域能源规划的定位 | 第23-27页 |
2.2.1 区域能源规划的形式 | 第23-24页 |
2.2.2 规划城区的功能与类型 | 第24-26页 |
2.2.3 能源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 第26-27页 |
2.3 区域能源规划的功能 | 第27-28页 |
2.3.1 统筹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2 统筹城乡能源系统 | 第28页 |
2.3.3 统筹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 第28页 |
2.4 区域能源规划的原则 | 第28-30页 |
2.4.1 优化结构,长远发展 | 第28-29页 |
2.4.2 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 第29页 |
2.4.3 多元供能,保障安全 | 第29页 |
2.4.4 节能降耗,提高效益 | 第29-30页 |
2.5 区域能源规划编制思路与框架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区域能源规划计算模型研究 | 第31-81页 |
3.1 区域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 第31-41页 |
3.1.1 矿产资源潜力评估 | 第31-33页 |
3.1.2 可再生能源潜力评估 | 第33-39页 |
3.1.3 二次能源可利用潜力评估 | 第39-41页 |
3.2 能源需求侧负荷预测计算 | 第41-56页 |
3.2.1 区域建筑基本情景预测 | 第41-44页 |
3.2.2 区域建筑冷热负荷测算 | 第44-51页 |
3.2.3 其他负荷分项指标计算 | 第51-56页 |
3.3 能源供应侧系统形式分析 | 第56-72页 |
3.3.1 可再生能源系统 | 第56-67页 |
3.3.2 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 第67-69页 |
3.3.3 污水源热泵系统 | 第69-72页 |
3.4 能源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 第72-80页 |
3.4.1 能源系统指标评价体系概述 | 第72-76页 |
3.4.2 能源系统指标评价体系框架 | 第76-78页 |
3.4.3 系统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 第78-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基于目标规划的区域能源优化配置 | 第81-89页 |
4.1 目标规划的基本理论 | 第81-84页 |
4.1.1 目标规划理论的产生和基本思想 | 第81页 |
4.1.2 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4.1.3 目标规划模型的一般形式 | 第83-84页 |
4.2 能流网络优化法及能流图 | 第84-85页 |
4.2.1 能流网络优化法的应用 | 第84页 |
4.2.2 能源系统中能流图的结构 | 第84-85页 |
4.2.3 能流图的绘制 | 第85页 |
4.3 能源优化配置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第85-88页 |
4.3.1 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85-86页 |
4.3.2 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86-87页 |
4.3.3 能源优化配置目标规划模型 | 第87-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区域能源优化配置实证分析 | 第89-99页 |
5.1 区域概况 | 第89-90页 |
5.1.1 区位条件 | 第89页 |
5.1.2 自然环境 | 第89-90页 |
5.1.3 用地现状 | 第90页 |
5.2 区域能源规划方案 | 第90-97页 |
5.2.1 区域能源供应系统及方式 | 第91页 |
5.2.2 目标规划模型参数确定 | 第91-95页 |
5.2.3 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 第95-97页 |
5.3 能源规划系统评价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6.1 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基金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