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1 导论 | 第21-3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4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4-2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27-30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8-3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0-52页 |
2.1 关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30-41页 |
2.1.1 定向增发新股动因的理论解释 | 第30-32页 |
2.1.2 定向增发新股中的利益输送 | 第32-34页 |
2.1.3 定向增发新股的财富效应 | 第34-36页 |
2.1.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36-40页 |
2.1.5 关于定向增发新股中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40-41页 |
2.2 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41-45页 |
2.2.1 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相关研究 | 第41-44页 |
2.2.2 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44-45页 |
2.3 关于外部审计监督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45-50页 |
2.3.1 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计量 | 第45页 |
2.3.2 影响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因素 | 第45-49页 |
2.3.3 外部审计监督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49-50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50-52页 |
3 内部治理、外部审计监督与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52-66页 |
3.1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 | 第52-56页 |
3.1.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 第52-53页 |
3.1.2 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 第53-54页 |
3.1.3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54-55页 |
3.1.4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55-56页 |
3.2 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56-60页 |
3.2.1 公司内部治理的职能、结构与模式 | 第56-58页 |
3.2.2 公司内部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 外部审计监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60-62页 |
3.3.1 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概念及衡量 | 第60-61页 |
3.3.2 外部审计监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 内部治理、外部审计监督与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 | 第62-66页 |
3.4.1 内部治理对外部审计监督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2 外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治理的影响 | 第63页 |
3.4.3 内部治理、外部审计监督对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63-66页 |
4 定向增发新股前及解锁前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 | 第66-84页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66-68页 |
4.2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定义 | 第68-73页 |
4.2.1 模型的构建 | 第68-69页 |
4.2.2 变量的定义 | 第69-73页 |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 第73-83页 |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73页 |
4.3.2 描述性统计 | 第73-75页 |
4.3.3 相关性分析 | 第75-78页 |
4.3.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78-79页 |
4.3.5 进一步测试 | 第79-80页 |
4.3.6 稳健性检验 | 第80-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内部治理对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抑制作用的实证检验 | 第84-102页 |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84-87页 |
5.2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定义 | 第87-90页 |
5.2.1 模型的构建 | 第87-88页 |
5.2.2 变量的定义 | 第88-90页 |
5.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 第90-100页 |
5.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90页 |
5.3.2 描述性统计 | 第90-91页 |
5.3.3 相关性分析 | 第91-95页 |
5.3.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95-96页 |
5.3.5 进一步测试 | 第96-98页 |
5.3.6 稳健性检验 | 第98-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外部审计监督对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抑制作用的实证检验 | 第102-119页 |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102-105页 |
6.2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定义 | 第105-106页 |
6.2.1 模型的构建 | 第105页 |
6.2.2 变量的定义 | 第105-106页 |
6.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 第106-117页 |
6.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106-107页 |
6.3.2 描述性统计 | 第107-108页 |
6.3.3 相关性分析 | 第108-112页 |
6.3.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12-113页 |
6.3.5 进一步测试 | 第113-115页 |
6.3.6 稳健性检验 | 第115-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7 内部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抑制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互补作用的实证检验 | 第119-143页 |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119-122页 |
7.2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定义 | 第122-125页 |
7.2.1 模型的构建 | 第122-124页 |
7.2.2 变量的定义 | 第124-125页 |
7.3 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 | 第125-141页 |
7.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125页 |
7.3.2 描述性统计 | 第125-129页 |
7.3.3 相关性分析 | 第129-132页 |
7.3.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32-136页 |
7.3.5 进一步测试 | 第136-138页 |
7.3.6 稳健性检验 | 第138-14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143-152页 |
8.1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8.1.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143-145页 |
8.1.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45-146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46-152页 |
8.2.1 完善定向增发新股制度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47页 |
8.2.2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压缩公司盈余管理空间 | 第147-148页 |
8.2.3 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防范公司操纵公司盈余的现象 | 第148-149页 |
8.2.4 进一步强化注册会计师在抑制公司盈余管理中的监督作用 | 第149-150页 |
8.2.5 构建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抑制公司盈余管理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科研成果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