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高能束流增材制造技术 | 第12-14页 |
1.2.2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 第14-18页 |
1.2.3 等离子弧增材制造技术 | 第18-20页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2 试验材料与设备方法 | 第22-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22-24页 |
2.2.1 机器人系统 | 第23页 |
2.2.2 等离子弧焊电源系统 | 第23-24页 |
2.2.3 双送丝系统 | 第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2.3.1 微观组织观察 | 第24-25页 |
2.3.2 硬度试验 | 第25页 |
2.3.3 拉伸及冲击试验 | 第25-26页 |
2.3.4 线能量采集 | 第26-27页 |
3 TC4和TA1单层单道成形特性研究 | 第27-41页 |
3.1 单道表面成形质量探究分析 | 第27-33页 |
3.1.1 TC4钛合金沉积单道表面成形质量分析 | 第28-30页 |
3.1.2 TA1工业纯钛沉积单道表面成形质量分析 | 第30-33页 |
3.2 单道成形宏观几何尺寸分析 | 第33-39页 |
3.2.1 TC4沉积单道宏观几何尺寸成形规律研究 | 第34-36页 |
3.2.2 TA1沉积单道宏观几何尺寸成形规律研究 | 第36-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TC4、TA1单道截面模型探究及增材工艺优化 | 第41-52页 |
4.1 沉积单道截面模型的研究 | 第41-45页 |
4.1.1 TC4、TA1沉积单道电流的选取 | 第41-42页 |
4.1.2 特定电流下熔积比范围参数及拟合方法 | 第42-43页 |
4.1.3 截面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2 TC4、TA1增材工艺参数匹配优化筛选 | 第45-47页 |
4.2.1 TC4、TA1沉积单道截面面积和几何尺寸的筛选配对 | 第45-47页 |
4.2.2 TC4、TA1沉积单道的配对误差分析 | 第47页 |
4.3 多道重叠模型及最佳道间距的研究 | 第47-51页 |
4.3.1 FOM多道重叠模型和TOM多道重叠模型 | 第47-50页 |
4.3.2 TC4、TA1最佳道间距的试验探索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TC4、TA1单道多层异材直壁件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 第52-74页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2-54页 |
5.2 单道多层直壁体拉伸性能对比分析 | 第54-65页 |
5.2.1 不同材料比例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2 不同线能量输入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3 单种材料直壁拉伸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5.2.4 交织材料直壁拉伸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 第59-63页 |
5.2.5 交织材料直壁拉伸断口EDS成分分析 | 第63-65页 |
5.3 单道多层直壁体显微组织对比分析 | 第65-70页 |
5.3.1 TA1工业纯钛直壁显微组织 | 第65-66页 |
5.3.2 TC4钛合金直壁显微组织分析 | 第66-67页 |
5.3.3 交织结构直壁显微组织分析 | 第67-70页 |
5.4 单道多层直壁体显微硬度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多层多道块状交织结构的增材成形及力学性能分析 | 第74-84页 |
6.1 块状增材结构设计及宏观形貌 | 第74-76页 |
6.1.1 异材交织结构块状 | 第74-75页 |
6.1.2 单种材料块状结构 | 第75-76页 |
6.2 块状增材结构冲击性能分析 | 第76-79页 |
6.3 块状增材结构冲击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 第79-83页 |
6.3.1 单种材料块体冲击断口微观形貌 | 第79-80页 |
6.3.2 交织结构块体冲击断口微观形貌 | 第80-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