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12-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3.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2. 观察法 | 第20页 |
3. 访谈法 | 第20页 |
4.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5. 案例分析法 | 第21-22页 |
一、情境体验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 情境体验教学 | 第22-23页 |
1. 情境教学 | 第22页 |
2. 体验教学 | 第22-23页 |
3. 情境体验教学 | 第23页 |
(二) 情境体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 第23-24页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页 |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二、情境体验教学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一) 教学成效 | 第26-30页 |
1. 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 第26-27页 |
2. 生活化了教学内容,浅显化了抽象知识 | 第27-28页 |
3. 认同了体验过程,获取了情感体验 | 第28-29页 |
4. 提升了思维能力,和谐了师生关系 | 第29-30页 |
(二) 存在问题 | 第30-36页 |
1. 情境创设不合理,呈现方式低效 | 第30-32页 |
2. 问题设计无价值,设计主体单一 | 第32-33页 |
3. 体验互动不积极,体验效果不到位 | 第33页 |
4. 内化提升不理想,目标实现不统一 | 第33-34页 |
5. 成果评价少实践,形式内容不完善 | 第34-36页 |
三、情境体验教学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 第36-47页 |
(一) 情境体验教学的一般心理过程 | 第36-40页 |
1. “感知” | 第36页 |
2. “意会” | 第36-37页 |
3. “生情” | 第37页 |
4. “情动” | 第37页 |
5. “超越” | 第37-40页 |
(二) 情境体验教学的一般实施过程 | 第40-42页 |
(三) 教学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1. 创设情境 | 第42-43页 |
2. 呈现情境 | 第43-44页 |
3. 感知情境 | 第44页 |
4. 理解情境 | 第44-45页 |
5. 深化情境 | 第45-47页 |
四、情境体验教学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 第47-56页 |
(一) 情境创设要“适”“巧”“精” | 第47-49页 |
(二) 问题设计要“疑”“思”“准” | 第49-52页 |
(三) 体验互动要“实”“足”“序” | 第52-53页 |
(四) 内化提升要“同”“顺”“越” | 第53-54页 |
(五) 反思评价要“勤”“多”“效”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附录一: 情境体验教学运用在高中《生活与哲学》课中的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第61-64页 |
附录二: 教师关于情境体验教学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运用的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