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15-16页 |
| 1 绪论 | 第16-3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1-39页 |
| 2.1 样品制备及煤质分析 | 第31-32页 |
| 2.2 仪器及试剂 | 第32-33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 2.4 表征方法 | 第36-39页 |
| 3 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研究 | 第39-54页 |
| 3.1 煤族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其形成原因 | 第39-42页 |
| 3.2 疏中质组官能团结构特征分析及其膨胀性形成机理 | 第42-5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4 族组分对原煤流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第54-64页 |
| 4.1 族组分对原煤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第54-59页 |
| 4.2 族组分对原煤膨胀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第59-6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 | 第64-80页 |
| 5.1 基于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的煤成焦机制 | 第64-67页 |
| 5.2 基于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 第67-7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 6.1 结论 | 第80页 |
| 6.2 建议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