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樟论文

樟树营养诊断与苗期施肥效应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 林木营养诊断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重金属铜、锌对植物的影响第14-15页
        1.3.1 铜对植物的影响第14-15页
        1.3.2 锌对植物的影响第15页
    1.4 樟树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1 樟树的生态学特性第15页
        1.4.2 樟树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第15-16页
        1.4.3 樟树人工林及生态研究第16页
        1.4.4 樟树抗性生理生化研究第16-17页
        1.4.5 樟树天然活性产物研究第17页
        1.4.6 樟树施肥研究第17-18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6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樟树人工林土壤调查第19-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第19页
        2.1.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1.2.1 试验材料第19页
            2.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9-20页
        2.1.3 统计分析第2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0-26页
        2.2.1 樟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第20-22页
            2.2.1.1 樟树人工林土壤容重与孔隙状况第20-21页
            2.2.1.2 樟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状况第21-22页
        2.2.2 樟树人工林土壤酸碱度及肥力状况第22-26页
            2.2.2.1 樟树人工林土壤pH、有机质及全量元素第22-23页
            2.2.2.2 樟树人工林土壤大中量元素有效含量第23-24页
            2.2.2.3 樟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养分含量第24-26页
    2.3 讨论第26-28页
        2.3.1 樟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第26页
        2.3.2 樟树人工林土壤酸碱度第26-27页
        2.3.3 樟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第27-28页
第三章 樟树人工林营养诊断第28-4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3.1.1 试验地概况第28页
        3.1.2 试验方法第28-30页
            3.1.2.1 样品采集第28-29页
            3.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9页
            3.1.2.3 DRIS营养诊断方法第29-30页
        3.1.3 统计分析第3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0-38页
        3.2.1 樟树人工林产量组划分第30页
        3.2.2 樟树人工林叶片养分含量状况第30-31页
        3.2.3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第31-32页
        3.2.4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诊断第32-38页
            3.2.4.1 DRIS图解法与最适比值范围第32-35页
            3.2.4.2 DRIS指数法确定的需肥顺序第35-37页
            3.2.4.3 DRIS指数分级标准的制定第37-38页
    3.3 讨论第38-40页
        3.3.1 樟树人工林叶片最适养分含量第38页
        3.3.2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第38-39页
        3.3.3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诊断第39页
        3.3.4 樟树人工林DRIS指数分级标准第39-40页
第四章 樟树苗期施肥效应第40-5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40页
        4.1.2 试验材料第40-41页
        4.1.3 试验设计第41-42页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2页
            4.1.4.1 生长指标测定第42页
            4.1.4.2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第42页
        4.1.5 统计分析第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樟树苗高生长的影响第42-45页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樟树地径生长的影响第45-47页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樟树生物量的影响第47-49页
    4.3 讨论第49-50页
第五章 铜、锌处理对樟树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第50-6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5.1.1 试验地概况第50页
        5.1.2 试验材料第50页
        5.1.3 试验设计第50-51页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1页
            5.1.4.1 生长指标测定第51页
            5.1.4.2 生理指标测定第51页
            5.1.4.3 光合指标测定第51页
        5.1.5 统计分析第51-5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2-63页
        5.2.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第52-57页
            5.2.1.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根系的影响第53页
            5.2.1.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叶片的影响第53-54页
            5.2.1.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苗高、地径的影响第54-56页
            5.2.1.4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第56-57页
        5.2.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理的影响第57-61页
            5.2.2.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5.2.2.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58-60页
            5.2.2.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0-61页
        5.2.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1-63页
            5.2.3.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62页
            5.2.3.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第62页
            5.2.3.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第62页
            5.2.3.4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第62-63页
    5.3 讨论第63-66页
        5.3.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第63页
        5.3.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理的影响第63-64页
        5.3.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4-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9页
    6.1 总结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尾松毛虫交配行为与生殖适合度的研究--环境因子、寄主植物和近亲交配的影响
下一篇:厚竹区域试验的主要经济性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