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林木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重金属铜、锌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1 铜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2 锌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页 |
1.4 樟树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樟树的生态学特性 | 第15页 |
1.4.2 樟树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1.4.3 樟树人工林及生态研究 | 第16页 |
1.4.4 樟树抗性生理生化研究 | 第16-17页 |
1.4.5 樟树天然活性产物研究 | 第17页 |
1.4.6 樟树施肥研究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樟树人工林土壤调查 | 第19-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1.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9-20页 |
2.1.3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2.2.1 樟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 第20-22页 |
2.2.1.1 樟树人工林土壤容重与孔隙状况 | 第20-21页 |
2.2.1.2 樟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状况 | 第21-22页 |
2.2.2 樟树人工林土壤酸碱度及肥力状况 | 第22-26页 |
2.2.2.1 樟树人工林土壤pH、有机质及全量元素 | 第22-23页 |
2.2.2.2 樟树人工林土壤大中量元素有效含量 | 第23-24页 |
2.2.2.3 樟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养分含量 | 第24-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2.3.1 樟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 第26页 |
2.3.2 樟树人工林土壤酸碱度 | 第26-27页 |
2.3.3 樟树人工林土壤肥力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樟树人工林营养诊断 | 第28-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3.1.2.1 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3.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9页 |
3.1.2.3 DRIS营养诊断方法 | 第29-30页 |
3.1.3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3.2.1 樟树人工林产量组划分 | 第30页 |
3.2.2 樟树人工林叶片养分含量状况 | 第30-31页 |
3.2.3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相关性 | 第31-32页 |
3.2.4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诊断 | 第32-38页 |
3.2.4.1 DRIS图解法与最适比值范围 | 第32-35页 |
3.2.4.2 DRIS指数法确定的需肥顺序 | 第35-37页 |
3.2.4.3 DRIS指数分级标准的制定 | 第37-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3.3.1 樟树人工林叶片最适养分含量 | 第38页 |
3.3.2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3.3.3 樟树人工林叶片营养诊断 | 第39页 |
3.3.4 樟树人工林DRIS指数分级标准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樟树苗期施肥效应 | 第40-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40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4.1.3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2页 |
4.1.4.1 生长指标测定 | 第42页 |
4.1.4.2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 | 第42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樟树苗高生长的影响 | 第42-45页 |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樟树地径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樟树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铜、锌处理对樟树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 第50-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50页 |
5.1.2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5.1.3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1页 |
5.1.4.1 生长指标测定 | 第51页 |
5.1.4.2 生理指标测定 | 第51页 |
5.1.4.3 光合指标测定 | 第51页 |
5.1.5 统计分析 | 第51-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5.2.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2-57页 |
5.2.1.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根系的影响 | 第53页 |
5.2.1.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叶片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1.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苗高、地径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1.4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理的影响 | 第57-61页 |
5.2.2.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2.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2.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3.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62页 |
5.2.3.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62页 |
5.2.3.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62页 |
5.2.3.4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讨论 | 第63-66页 |
5.3.1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63页 |
5.3.2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生理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3 铜、锌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