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征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本文的创新及可能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企业征信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研究 | 第17-26页 |
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1.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操作风险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第18页 |
2.2 企业征信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征信的内涵及作用 | 第18-19页 |
2.2.2 企业征信的质量 | 第19-20页 |
2.3 企业征信对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业务的流程及作用 | 第20-22页 |
2.3.1 企业征信产生作用的一般化流程 | 第20-21页 |
2.3.2 企业征信对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业务的作用 | 第21-22页 |
2.4 企业征信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机制 | 第22-25页 |
2.4.1 企业征信影响操作风险的经济学原理 | 第22-23页 |
2.4.2 企业征信影响操作风险的机制分析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案例介绍 | 第26-33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26-28页 |
3.1.1 进出口贸易与信用证发展背景 | 第26-27页 |
3.1.2 案例主体德正资源控股股份公司概括 | 第27-28页 |
3.2 青岛港贷款融资骗贷过程 | 第28-30页 |
3.3 骗贷案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 | 第30-31页 |
3.3.1 各大商业银行遭受巨额损失 | 第30页 |
3.3.2 商业银行规范融资业务,融资规模大幅减少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中征信影响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 第33-39页 |
4.1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中企业征信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支撑 | 第33-35页 |
4.1.1 涉案主体德正系企业企业征信质量 | 第33-34页 |
4.1.2 德正系企业征信信息反馈及案发前后变化 | 第34-35页 |
4.2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详细过程 | 第35-36页 |
4.3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中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 | 第36-38页 |
4.3.1 商业银行在案例中贷款各环节操作风险产生情况 | 第36-37页 |
4.3.2 从总体流程上看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对受企业征信影响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的建议 | 第39-45页 |
5.1 多角度信息共享,增强企业征信质量 | 第39-40页 |
5.1.1 商业银行间设立质押信息共享平台 | 第39页 |
5.1.2 银行与仓储保管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 第39页 |
5.1.3 征信信息结合实际考察 | 第39-40页 |
5.2 培养高职业操守、强职业技能的员工 | 第40页 |
5.3 调整合理组织结构,建立三道防控关卡 | 第40-41页 |
5.3.1 第一道防线——基础业务部门 | 第40-41页 |
5.3.2 第二道防线——风控部门 | 第41页 |
5.3.3 第三道防线——审计纪检部门 | 第41页 |
5.4 建立合适的风险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5.4.1 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选择性实施交易风险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5.4.2 规范操作行为,建立流程监控制度 | 第42-43页 |
5.5 调整管理模式,适应操作风险防控 | 第43页 |
5.5.1 合理管理贸易融资授信数额 | 第43页 |
5.5.2 合理调整融资授信额度的管理方式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