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外源水杨酸对沙生风毛菊低温胁迫的缓解作用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1 植物低温冷害及其抗寒性研究进展第14-17页
        1.1.1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抗寒性第14页
        1.1.2 细胞膜内结构改变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第14-15页
        1.1.3 抗逆境酶系统与植物抗寒性第15-16页
        1.1.4 游离脯氨酸与植物抗寒性第16页
        1.1.5 光合作用与植物抗寒性第16-17页
    1.2 水杨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及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水杨酸对低温下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的影响第17页
        1.2.2 水杨酸对低温下植物膜透性的影响第17-18页
        1.2.3 水杨酸对低温下植物抗逆境酶系统的影响第18页
        1.2.4 水杨酸对低温下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8-19页
    1.3 风毛菊属植物的研究第19-22页
        1.3.1 风毛菊第19-20页
        1.3.2 风毛菊属植物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3 沙生风毛菊前期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24页
    2.3 实验试剂第24-25页
    2.4 实验设计第25-26页
        2.4.1 芽期试验设计第25页
        2.4.2 苗期试验设计第25-26页
    2.5 各指标测定方法第26-30页
        2.5.1 叶片渗透调节系统的测定第26-27页
            2.5.1.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第26页
            2.5.1.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26页
            2.5.1.3 脯氨酸(Pro)含量测定第26-27页
        2.5.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27-29页
            2.5.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第27-28页
            2.5.2.2 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测定第28-29页
            2.5.2.3 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测定第29页
        2.5.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9-30页
        2.5.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第30页
    2.6 数据统计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44页
    3.1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31页
    3.2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183.2.1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31-34页
        3.2.1 不同浓度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31-32页
        3.2.2 不同浓度 SA 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丙二醛(MDA)的影响第32-34页
    3.3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34-37页
        3.3.1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第34-35页
        3.3.2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第35-36页
        3.3.3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第36-37页
    3.4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第37-44页
        3.4.1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3.4.2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38-44页
            3.4.2.1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F_o 和 F_m的影响第38-40页
            3.4.2.2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F_v/F_m的影响第40-41页
            3.4.2.3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ETR的影响第41-42页
            3.4.2.4 不同浓度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幼苗Y(NO)和Y(NPQ)的影响第42-44页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第44-49页
    4.1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发芽率的影响第44页
    4.2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第44-46页
    4.3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4.4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光合作用的影响第47-49页
        4.4.1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7页
        4.4.2 SA对低温胁迫下沙生风毛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47-4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5.1 内容总结第49页
    5.2 存在问题和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荒漠植物琵琶柴根系生物量与构型性状的个体大小差异性
下一篇:青藏高原沙生风毛菊资源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