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第11页
   ·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11-12页
   ·有利于推动高校的人文教育第12页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第12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2-18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2-16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8页
 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19页
 5 主要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感恩理论概述第20-31页
 1 感恩的含义及构成元素第20-22页
   ·感恩的含义第20-21页
   ·感恩的构成元素第21-22页
 2 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第22-27页
   ·感恩教育的含义第22-23页
   ·感恩教育的内容第23-26页
     ·父母之恩第23页
     ·老师之恩第23-24页
     ·他人之恩第24-25页
     ·社会之恩第25页
     ·自然之恩第25-26页
   ·感恩教育的特点第26-27页
     ·方式的渗透性第26页
     ·结果的感染性第26页
     ·对象的平等性第26-27页
     ·操作的实践性第27页
     ·过程的反复性第27页
 3 感恩教育的意义第27-31页
   ·有效地实现孝文化的当代转换第27-28页
   ·有利于增进人际和谐和建设社会和谐文化第28-29页
   ·有利于塑造完美道德人格的文化自觉第29-31页
第三章 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分析第31-41页
 1 大学生感恩调查问卷的实施第31-32页
   ·调查问卷的方法、内容和对象第31页
   ·调查问卷的基本说明第31页
   ·调查样本概况第31-32页
 2 感恩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第32-35页
   ·一本重点院校和非一本普通院校感恩水平分析第32页
   ·男、女大学生感恩水平分析第32页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感恩水平分析第32-33页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感恩水平分析第33页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感恩水平分析第33-34页
   ·不同家庭住址的大学生感恩水平分析第34页
   ·家庭条经济件不同的大学生的感恩水平分析第34-35页
 3 大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分析第35-38页
   ·家庭教育的不当方式第36页
   ·学校教育的功利化第36-37页
   ·市场经济下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第37页
   ·传统感恩文化的断层第37-38页
   ·自我教育的失衡第38页
 4 感恩缺失的主要危害第38-41页
   ·不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第38-39页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39页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第39-41页
第四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讨第41-55页
 1 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第41-42页
 2 高校感恩教育的目标第42-45页
   ·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认知层次第42-43页
   ·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情感层次第43页
   ·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为的实践层次第43-45页
     ·感恩教育要融入专业实践第43-44页
     ·感恩教育要融入社会实践第44页
     ·感恩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第44-45页
 3 措施及其途径第45-55页
   ·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感恩教育的理念第45-47页
     ·德育工作者要清楚认识到感恩教育的内涵、层次第45-46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感恩教育第46页
     ·感恩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第46-47页
   ·运用载体,推进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第47-49页
     ·从认识角度出发谈感恩第47-48页
     ·从情感层面谈感恩第48页
     ·从实践层面谈感恩第48-49页
   ·营造氛围第49-51页
   ·构建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第51-53页
     ·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独特地位第51页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感恩教育的主阵地第51-52页
     ·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感恩德育教育环境第52页
     ·大力加强网络等新兴传媒的文化建设第52-53页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第53页
   ·树立典型第53-55页
结束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表第59-61页
附录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简介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尧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下一篇: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