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染整工业论文--整理论文--整理用剂论文

超低熔点共聚酯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3页
    1.1 背景第16页
    1.2 低熔点共聚酯第16-22页
        1.2.1 低熔点共聚酯的概况第16页
        1.2.2 低熔点共聚酯的应用第16-17页
        1.2.3 低熔点共聚酯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2页
            1.2.3.1 国内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3.2 国外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 热熔粘合纤维第22-24页
        1.3.1 热熔粘合纤维的分类第22-23页
            1.3.1.1 聚乙烯纤维第22-23页
            1.3.1.2 共聚酰胺纤维第23页
            1.3.1.3 共聚酯纤维第23页
        1.3.2 热熔粘合纤维的特点第23页
        1.3.3 热熔粘合纤维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23-24页
    1.4 高分子微球材料第24-32页
        1.4.1 高分子微球定义第24页
        1.4.2 高分子微球分类第24-25页
        1.4.3 高分子微球制备方法第25-32页
            1.4.3.1 以单体为原料制备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方法第25-31页
            1.4.3.2 以聚合物为原料制备高分子微球的方法第31-32页
        1.4.4 高分子微球的应用第32页
            1.4.4.1 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第32页
            1.4.4.2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32页
            1.4.4.3 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第32页
    1.5 织物的起毛起球第32-41页
        1.5.1 织物起毛起球的成因第33页
        1.5.2 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第33-34页
            1.5.2.1 纤维因素第33页
            1.5.2.2 纱线因素第33页
            1.5.2.3 织物因素第33-34页
            1.5.2.4 加工因素第34页
        1.5.3 织物抗起毛起球方法第34-36页
            1.5.3.1 棉麻织物第34页
            1.5.3.2 毛织物第34-36页
            1.5.3.3 混纺及交织织物第36页
        1.5.4 织物抗起毛起球研究进展第36-41页
            1.5.4.1 国内进展第36-39页
            1.5.4.1 国外进展第39-41页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与特色第41-43页
第二章 超低熔点共聚酯的制备与表征第43-72页
    2.1 引言第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9页
        2.2.1 原料第43-44页
        2.2.2 设备第44页
        2.2.3 合成工艺过程第44-45页
        2.2.4 测试及表征第45-49页
            2.2.4.1 特性黏度测定第45页
            2.2.4.2 熔点测定第45页
            2.2.4.3 红外光谱分析第45-46页
            2.2.4.4 透射电镜分析第46页
            2.2.4.5 DSC热分析第46页
            2.2.4.6 等温结晶第46页
            2.2.4.7 广角X射线衍射(WAXD)测试第46-47页
            2.2.4.8 扫描电镜分析第47页
            2.2.4.9 热失重分析第47页
            2.2.4.10 切片干燥及含水率测试第47-48页
            2.2.4.11 核磁共振测定第48页
            2.2.4.12 流变性测试第48页
            2.2.4.13 端羧基含量测定第48页
            2.2.4.14 THF含量测定第48-4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9-68页
        2.3.1 超低熔点共聚酯熔点控制原理第49-52页
            2.3.1.1 熔点与粘流温度第49-50页
            2.3.1.2 共聚法降低聚酯熔点的原理第50页
            2.3.1.3 改性剂的选择第50-52页
        2.3.2 PETI基共聚酯的表征第52-58页
            2.3.2.1 共聚酯样品的原料组成第52-53页
            2.3.2.2 FT-IR分析第53-55页
            2.3.2.3 NPG对共聚酯熔点的影响第55-56页
            2.3.2.4 AA对共聚酯熔点的影响第56-57页
            2.3.2.5 IPA对共聚酯熔点的影响第57-58页
            2.3.2.6 组分对共聚酯热稳定性的影响第58页
        2.3.3 PBTI共聚酯的表征第58-68页
            2.3.3.1 FT-IR分析第58-60页
            2.3.3.21 H-NMR分析第60-63页
            2.3.3.313 C-NMR分析第63-64页
            2.3.3.4 不同组分低熔点共聚酯熔点第64页
            2.3.3.5 共聚组分对低熔点共聚酯熔点的影响第64-65页
            2.3.3.6 广角X-射线衍射(WAXD)分析第65-67页
            2.3.3.7 成核剂对PBTI共聚酯结晶的影响第67页
            2.3.3.8 PEG对PBTI共聚酯热稳定性影响第67-68页
    2.4 反应机理第68-70页
        2.4.1 SN2亲核取代反应第68-70页
        2.4.2 合成中的副反应第70页
    2.5 结论第70-72页
第三章 超低熔点PBTI共聚酯纤维成型与性能第72-99页
    3.1 引言第72页
    3.2 实验部分第72-74页
        3.2.1 实验材料第72页
        3.2.2 仪器设备第72页
        3.2.3 实验方法第72-73页
        3.2.4 复合纺丝工艺流程第73-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98页
        3.3.1 干燥与预结晶第74页
        3.3.2 PBTI的等温结晶行为第74-78页
        3.3.3 PBTI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第78-81页
        3.3.4 结晶和干燥工艺第81-82页
        3.3.5 复合纺丝与拉伸第82-96页
            3.3.5.1 PBTI共聚酯的纺丝流变行为第82页
            3.3.5.2 PBTI共聚酯的流变曲线第82-84页
            3.3.5.3 PBTI共聚酯的非牛顿指数第84-87页
            3.3.5.4 PBTI共聚酯的粘流活化能第87-89页
            3.3.5.5 温度对PBTI共聚酯流变行为的影响第89-90页
            3.3.5.6 组分对PBTI共聚酯流变行为的影响第90页
            3.3.5.7 流变学研究对纺丝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第90-91页
            3.3.5.8 复合纺丝工艺第91-96页
        3.3.6 纤维的性能第96-98页
            3.3.6.1 纤维的形态结构第96页
            3.3.6.2 低熔点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第96-97页
            3.3.6.3 低熔点共聚酯纤维取向度第97-98页
    3.4 结论第98-99页
第四章 超低熔点PBTI共聚酯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第99-113页
    4.1 引言第99页
    4.2 实验部分第99-101页
        4.2.1 原料和试剂第99页
        4.2.2 实验步骤第99-101页
            4.2.3.1 特性黏度的测定第100页
            4.2.3.2 DSC热分析第100页
            4.2.3.3 激光粒度分析第100页
            4.2.3.4 形态观察第100页
            4.2.3.5 溶解度参数第100-10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1-112页
        4.3.1 超微粒子的表征第101-103页
            4.3.1.1 丁达尔效应第101-102页
            4.3.1.2 激光粒径分析第102页
            4.3.1.3 PBTI共聚酯粒子的形态第102-103页
        4.3.2 超微粒子的性能第103-104页
            4.3.2.1 溶剂对PBTI共聚酯粒子特性黏度影响第103页
            4.3.2.2 溶剂对PBTI共聚酯粒子热转变温度影响第103-104页
        4.3.3 PBTI共聚酯的溶解第104-106页
            4.3.3.1 溶剂和沉淀剂第104-105页
            4.2.3.2 PBTI的溶胀制粉法第105-106页
        4.3.4 反相乳化液第106-108页
            4.3.4.1 乳化剂的选择第106-107页
            4.3.4.2 乳化剂量的影响第107-108页
            4.3.4.3 工艺条件的选第108页
        4.3.5 影响粒径及分布的因素第108-112页
            4.3.5.1 分散剂对粒径的影响第108-109页
            4.3.5.2 分散剂浓度对粒径的影响第109-110页
            4.3.5.3 乳液连续相对粒径的影响第110-111页
            4.3.5.4 pH值对粒径的影响第111-112页
    4.4 结论第112-113页
第五章 低熔点PBTI共聚酯在织物抗起毛起球中应用第113-140页
    5.1 引言第113页
    5.2 实验部分第113-117页
        5.2.1 实验材料第113-114页
        5.2.2 实验仪器第114页
        5.2.3 实验方法第114-117页
            5.2.3.1 热熔纤维的热粘合第114-115页
            5.2.3.2 热熔混纺纱的汉密尔顿转移指数第115-116页
            5.2.3.3 织物浸轧整理第116-117页
            5.2.3.4 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第11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7-127页
        5.3.1 热熔粘合机理第117-120页
        5.3.2 PBTI热熔纤维的粘结性能第120-127页
            5.3.2.1 PBTI热粘合纤维的DSC分析第120页
            5.3.2.2 温度对热熔纤维粘结性能的影响第120-121页
            5.3.2.3 不同热熔纤维的粘合性能第121-123页
            5.3.2.4 纤维的表面形态对粘合性能的影响第123-126页
            5.3.2.5 热熔纤维剥离应力-时间曲线第126-127页
    5.4 PBTI热熔混纺纱的性能第127-132页
        5.4.1 PBTI热熔混纺纱的横截面形态第127-128页
        5.4.2 PBTI热熔混纺纱的径向形态第128页
        5.4.3 PBTI混纺纱物理机械性能第128页
        5.4.4 PBTI混纺纱回弹性第128-129页
        5.4.5 PBTI混纺纱径向分布第129-130页
        5.4.6 热处理对PBTI混纺纱强伸特性的影响第130-131页
        5.4.7 热处理对PBTI混纺纱的回弹性的影响第131页
        5.4.8 热熔混纺纱的毛羽性能第131页
        5.4.9 热熔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第131-132页
    5.5 PBTI混纺纱针织物抗起毛起球评价第132-133页
    5.6 PBTI超微粒子对涤/棉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影响第133-137页
        5.6.1 超微PBTI共聚酯粒子附着形态第133-135页
        5.6.2 PBTI粒子对涤/棉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第135页
        5.6.3 PBTI粒子对涤/棉织物性能的影响第135-137页
    5.7 PBTI粒子对羊毛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第137-139页
        5.7.1 PBTI粒子在羊毛针织物表面的附着形态第137-138页
        5.7.2 抗起毛起球动态曲线第138-139页
    5.8 结论第139-14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0-143页
    6.1 主要结论第140-142页
    6.2 本文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1、GM12878和K562细胞中组蛋白修饰及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聚合物纤维膜负载氧化锌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