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柔性摩擦喷射电沉积制备纳米晶镍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纳米晶金属材料概述 | 第14-16页 |
1.1.1 纳米晶金属材料特性 | 第14页 |
1.1.2 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应用 | 第14-16页 |
1.1.3 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6页 |
1.2 喷射电沉积技术 | 第16-19页 |
1.2.1 喷射电沉积的原理及特点 | 第16-17页 |
1.2.2 喷射电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2.3 喷射电沉积制备纳米晶金属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摩擦辅助技术在电沉积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1.3.1 硬质摩擦形式 | 第19-21页 |
1.3.2 包套摩擦形式 | 第21-22页 |
1.3.3 柔性摩擦形式 | 第22-23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3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喷射电沉积试验系统及镀件性能表征方案 | 第26-40页 |
2.1 整体装置设计 | 第26-27页 |
2.2 装置主要结构设计 | 第27-30页 |
2.2.1 传动系统 | 第27-28页 |
2.2.2 电解液循环系统 | 第28页 |
2.2.3 喷嘴系统 | 第28-29页 |
2.2.4 动柔性摩擦装置 | 第29-30页 |
2.3 控制系统 | 第30-36页 |
2.3.1 硬件组成 | 第30-33页 |
2.3.2 软件架构 | 第33-36页 |
2.4 镀件的表征 | 第36-39页 |
2.4.1 显微硬度测量分析 | 第36-37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7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7-38页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8页 |
2.4.5 耐腐蚀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沉积理论及动柔性摩擦机理研究 | 第40-50页 |
3.1 喷射电沉积理论 | 第40-43页 |
3.1.1 电化学沉积原理 | 第40-41页 |
3.1.2 喷射电沉积的液相传质过程 | 第41-42页 |
3.1.3 喷射电沉积的电荷转移和电结晶过程 | 第42页 |
3.1.4 晶核的形成与晶体的生长 | 第42-43页 |
3.2 动柔性摩擦机理 | 第43-49页 |
3.2.1 动柔性摩擦特性 | 第43-44页 |
3.2.2 液相传质与电流密度 | 第44-45页 |
3.2.3 驱氢除杂和整平作用 | 第45-47页 |
3.2.4 微观组织结构 | 第47-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纳米晶镍镀层制备及其性能 | 第50-58页 |
4.1 动柔性摩擦镀层的制备方案 | 第50-52页 |
4.1.1 压力检测方案 | 第50-51页 |
4.1.2 动柔性摩擦方案 | 第51页 |
4.1.3 实验参数及前处理 | 第51-52页 |
4.2 纳米晶镍镀层性能分析 | 第52-57页 |
4.2.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4.2.2 组织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4.2.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54-55页 |
4.2.4 防腐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纳米晶镍块体制备及其性能 | 第58-67页 |
5.1 动柔性摩擦块体的制备方案 | 第58-59页 |
5.1.1 压力控制方案 | 第58页 |
5.1.2 动柔性摩擦方案 | 第58-59页 |
5.1.3 实验参数及前处理 | 第59页 |
5.2 阴极扫描速度对沉积层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 电流密度对沉积层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5.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1-62页 |
5.3.2 组织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5.3.3 显微硬度分析 | 第63-64页 |
5.4 纳米晶镍块体的制备 | 第64-66页 |
5.4.1 表面形貌 | 第64-65页 |
5.4.2 表面粗糙度及显微硬度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