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陶瓷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YAG:Ce3+荧光粉制备微波介质陶瓷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第14-15页
    1.3 微波介质陶瓷性能指标第15-19页
        1.3.1 相对介电常数(ε_r)第15-16页
        1.3.2 品质因数(Q)第16-18页
        1.3.3 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_f)第18-19页
    1.4 微波介质陶瓷材料体系及应用第19-24页
        1.4.1 高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第20页
        1.4.2 中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第20-21页
        1.4.3 低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第21-23页
        1.4.4 微波介质陶瓷的应用第23-24页
    1.5 YAG微波介质陶瓷第24-25页
        1.5.1 YAG的晶体结构第24-25页
        1.5.2 YAG微波介质陶瓷研究现状第25页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第25-27页
第二章 YAG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与表征第27-37页
    2.1 实验样品的制备原料及设备仪器第27-28页
        2.1.1 实验原料第27页
        2.1.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2 实验样品制备工艺第28-31页
        2.2.1 包覆工艺第28-29页
        2.2.2 固相烧结工艺第29-31页
    2.3 测试与分析第31-37页
        2.3.1 密度测试第31-32页
        2.3.2 粒度测试第32页
        2.3.3 紫外可见吸收测试第32-33页
        2.3.4 物相分析第33页
        2.3.5 显微组织分析第33页
        2.3.6 微波介电性能测试第33-37页
第三章 YAG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工艺及微波介电性能研究第37-51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粉料粒度对YAG陶瓷的显微组织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7-41页
        3.2.1 研磨与球磨处理后粉体的粒径与微观形貌第37-39页
        3.2.2 不同粒径粉体烧结YAG陶瓷的烧结特性第39页
        3.2.3 不同粒径粉体烧结YAG陶瓷的微观形貌第39-40页
        3.2.4 不同粒径粉体烧结YAG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第40-41页
    3.3 表面包覆TEOS对YAG陶瓷的显微组织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1-50页
        3.3.1 包覆SiO_2后粉体的微观形貌及光学性能第41-44页
        3.3.2 包覆TEOS后YAG陶瓷的体积密度第44-46页
        3.3.3 包覆TEOS后YAG陶瓷的物相组成第46页
        3.3.4 包覆TEOS后YAG陶瓷的微观结构第46-48页
        3.3.5 包覆TEOS后YAG陶瓷的介电性能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YAG微波介质陶瓷的低温烧结及微波介电性能研究第51-67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CBS复合烧结助剂对YAG陶瓷的低温烧结性能研究第52-58页
        4.2.1 样品的配方设计和制备方法第52页
        4.2.2 CBS助烧的YAG陶瓷的烧结性能第52-53页
        4.2.3 物相组成与显微组织第53-56页
        4.2.4 微波介电性能第56-58页
    4.3 CMS复合烧结助剂对YAG陶瓷的低温烧结性能研究第58-64页
        4.3.1 样品的配方设计和制备方法第58-59页
        4.3.2 CMS助烧的YAG陶瓷的烧结性能第59-60页
        4.3.3 物相组成与显微组织第60-62页
        4.3.4 微波介电性能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五章 Y_3Al_5O_(12)微波介质陶瓷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_f)的调整第67-75页
    5.1 引言第67页
    5.2 TiO_2添加调整YAG陶瓷的谐振频率温度系数第67-73页
        5.2.1 样品配方设计与制备方法第67页
        5.2.2 不同TiO_2添加量的YAG陶瓷的烧结性能第67-68页
        5.2.3 物相组成与显微组织第68-71页
        5.2.4 微波介电性能第71-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75-76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76页
    6.3 本文不足之处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致谢第85-8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聚钒酸铵纯化制备高纯五氧化二钒
下一篇:氧化锆陶瓷微细阵列孔的超声加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