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部件及其设计、制造论文--燃料元件和组件论文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机器视觉系统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边缘提取算法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论文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设计第19-34页
    2.1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需求分析第19-24页
        2.1.1 功能需求分析第20-22页
        2.1.2 系统精度分析第22-24页
    2.2 成像系统设计与选型第24-29页
        2.2.1 成像环境设计第27-28页
        2.2.2 镜头与相机选择第28-29页
    2.3 系统工作模式和机械结构设计第29-33页
        2.3.1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第29-30页
        2.3.2 整机机械结构设计第30-31页
        2.3.3 上料模块机械结构设计第31-32页
        2.3.4 图像采集模块机械结构设计第32页
        2.3.5 位姿调整模块机械结构设计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自适应权值的多尺度、多方向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第34-46页
    3.1 形态学基本理论第34-40页
        3.1.1 数学形态学概述第34-35页
        3.1.2 二值数形态学第35-38页
        3.1.3 灰度形态学第38-39页
        3.1.4 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第39-40页
    3.2 自适应权值的多尺度、多方向形态学边缘提取算法第40-43页
        3.2.1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因子设计第40-42页
        3.2.2 抗噪形态学边缘提取算子第42-43页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3-45页
        3.3.1 视觉效果对比分析第43-44页
        3.3.2 精度测试对比分析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核燃料棒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第46-62页
    4.1 基于先验信息的旋转圆心修正算法第46-51页
        4.1.1 问题描述第47-48页
        4.1.2 数学模型第48页
        4.1.3 寻优策略设计第48-49页
        4.1.4 求解域和终止条件第49-50页
        4.1.5 实验结果分析第50-51页
    4.2 核燃料棒直线度评估算法研究第51-54页
        4.2.1 核燃料棒变形分析第51页
        4.2.2 基于两端点连线法的直线度评估第51-54页
    4.3 核燃料棒识别和定位算法设计第54-56页
    4.4 核燃料棒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性能评估第56-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 A 精度测试结果第69-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汽车电子应用的标定软件开发
下一篇:太阳能光伏阵列识别及热斑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