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的网络连通性检测协议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1 探测主机存活性 | 第12-13页 |
1.3.2 网络拓扑发现 | 第13页 |
1.3.3 链路信息获取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技术研究 | 第15-24页 |
2.1 ICMP概述 | 第15-16页 |
2.2 ICMP应用 | 第16-21页 |
2.2.1 Ping | 第16-17页 |
2.2.2 路由发现 | 第17-19页 |
2.2.3 端口扫描 | 第19-20页 |
2.2.4 利用时间戳报文获取网络延迟 | 第20页 |
2.2.5 利用控制报文实现网络控制 | 第20-21页 |
2.3 链路级以太网OAM | 第21-22页 |
2.4 网络级以太网OAM技术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增强的连通性检测协议设计 | 第24-32页 |
3.1 需求分析 | 第24页 |
3.2 协议框架 | 第24-26页 |
3.2.1 差错报告 | 第25页 |
3.2.2 连通性控制 | 第25页 |
3.2.3 状态查询与检测 | 第25-26页 |
3.2.4 安全控制 | 第26页 |
3.3 定义报文格式 | 第26-28页 |
3.4 协议处理 | 第28-31页 |
3.4.1 差错报文处理 | 第28页 |
3.4.2 连通性控制流程 | 第28-29页 |
3.4.3 状态查询与检测流程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安全防护设计 | 第32-39页 |
4.1 ICMP协议的安全隐患 | 第32页 |
4.2 对应的策略 | 第32-34页 |
4.3 安全验证机制 | 第34-39页 |
4.3.1 数据结构定义 | 第34-36页 |
4.3.2 网络/主机不可达消息验证 | 第36页 |
4.3.3 协议不可达消息验证 | 第36-38页 |
4.3.4 源抑制消息验证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协议实现 | 第39-49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39页 |
5.2 原型系统结构 | 第39-43页 |
5.2.1 信息添加模块 | 第40页 |
5.2.2 信息添加模块实现 | 第40-41页 |
5.2.3 验证模块 | 第41-42页 |
5.2.4 信息验证模块实现 | 第42-43页 |
5.3 数据结构定义 | 第43-45页 |
5.4 协议功能函数 | 第45-47页 |
5.4.1 输入处理 | 第45-46页 |
5.4.2 输出处理 | 第46-47页 |
5.5 报文处理过程 | 第47-49页 |
5.5.1 目的地处理信息请求报文 | 第47页 |
5.5.2 中间设备处理信息应答报文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协议验证 | 第49-54页 |
6.1 测试环境及工具 | 第49-50页 |
6.2 测试结果 | 第50-54页 |
6.2.1 直连单个主机验证 | 第50-52页 |
6.2.2 中间路由验证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