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囊泡的概述 | 第11-15页 |
1.1.1 囊泡的分类 | 第11-14页 |
1.1.2 单腔室囊泡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 第14-15页 |
1.2 囊泡形态的调控 | 第15-18页 |
1.2.1 多腔室结构构建 | 第15-18页 |
1.2.2 囊泡的融合与分裂 | 第18页 |
1.3 本论文构思 | 第18-19页 |
第2章 渗透压驱动细胞膜微囊泡形成多腔室结构 | 第19-31页 |
2.1 前言 | 第19-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1 试剂与耗材 | 第20页 |
2.2.2 DNA链的合成 | 第20-21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2.3.1 试剂配制 | 第21页 |
2.3.2 细胞复苏 | 第21-22页 |
2.3.3 细胞传代 | 第22页 |
2.3.4 囊泡提取 | 第22页 |
2.3.5 单腔室囊泡调控形成多腔室结构 | 第22-23页 |
2.3.6 多腔室囊泡稳定性及膜的完整性等性质考察 | 第23-24页 |
2.3.7 利用Image J软件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4.1 单腔室囊泡形成多腔室结构机理 | 第24页 |
2.4.2 自发条件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多腔室结构 | 第24-25页 |
2.4.3 不同浓度盐离子溶液诱导形成多腔室结构的产率 | 第25-26页 |
2.4.4 单腔室囊泡形变为多腔室结构实时过程 | 第26-27页 |
2.4.5 内腔室同心结构形成过程 | 第27-28页 |
2.4.6 影响多腔室结构形成的因素 | 第28页 |
2.4.7 多腔室囊泡性质的考察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膜微囊泡结构调控研究 | 第31-42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31-3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3 试剂配制 | 第32-33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3.1 优化TX-100 与囊泡孵育的最佳浓度及时间 | 第33页 |
3.3.2 考察Tween-20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囊泡膜结构的影响 | 第33页 |
3.3.3 优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浓度及孵育时间 | 第33-34页 |
3.3.4 考察SDS对囊泡膜结构的研究 | 第34页 |
3.3.5 优化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孵育时间 | 第34页 |
3.3.6 优化甘露醇溶液与囊泡作用的最优实验条件 | 第34-3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3.4.1 TX-100 促使囊泡膜形成异质化结构 | 第35-36页 |
3.4.2 Tween-20 对囊泡膜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3 CTAB促使囊泡膜发生显著变化形成异质化结构 | 第37-39页 |
3.4.4 SDS对囊泡膜结构的影响 | 第39页 |
3.4.5 蔗糖溶液促使微囊泡发生不对称分裂形成串珠状结构 | 第39-40页 |
3.4.6 甘露醇溶液促使微囊泡产生大量的串珠状结构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