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违法性认识错误概述 | 第15-27页 |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 | 第15-23页 |
一、违法性认识概述 | 第15-17页 |
二、关于违法性认识的学说争鸣 | 第17-23页 |
第二节 违法性认识错误 | 第23-27页 |
一、违法性认识错误的类型 | 第23-24页 |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的区别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理论困境:违法性认识错误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 第27-44页 |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错误在传统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27-35页 |
一、传统犯罪论体系能否容纳违法性认识错误 | 第27-30页 |
二、违法性认识与我国《刑法》第14条的关系 | 第30-35页 |
第二节 违法性认识错误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命运 | 第35-44页 |
一、司法实务中“违法性认识错误”的适用考察 | 第35-41页 |
二、司法实务处理相关案例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困境的破解: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故意与违法性认识 | 第44-59页 |
第一节 “犯罪故意”的追本溯源 | 第44-46页 |
一、以辞害意:犯罪故意不等于故意犯罪 | 第44-45页 |
二、犯罪故意是对犯罪构成要件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意欲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犯罪故意与违法性意识及其可能性的关系 | 第46-59页 |
一、社会危害性认识不是犯罪故意的必备要素 | 第46-48页 |
二、违法性认识不是犯罪故意的必备要素 | 第48-51页 |
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也不是犯罪故意的必备要素 | 第51-55页 |
四、根本原因:四要件体系与规范责任论的不兼容 | 第55-57页 |
五、违法性认识“新不要说”的提倡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实践出路:刑事责任中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及其判断 | 第59-70页 |
第一节 刑事责任: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 第59-62页 |
一、刑事责任的研究现状 | 第59-60页 |
二、“刑事责任”概念在我国的多重含义及地位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刑事归责: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归宿 | 第62-70页 |
一、刑事责任的应然构造 | 第62-63页 |
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属于刑事责任归责要素之一 | 第63页 |
三、违法性认识错误不可避免性的实践判断 | 第63-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