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变压器绕组变形离线检测方法 | 第10-12页 |
1.2.2 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方法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变压器绕组参数计算及有限元建模 | 第14-26页 |
2.1 变压器常见结构 | 第14-15页 |
2.2 电磁场基本理论及有限元方法 | 第15-17页 |
2.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2.2.2 有限元方法 | 第16-17页 |
2.3 绕组电容参数计算 | 第17-21页 |
2.3.1 多导体系统电容参数 | 第17-18页 |
2.3.2 ANSYS计算多导体系统电容参数 | 第18-19页 |
2.3.3 变压器绕组几何电容经验公式 | 第19页 |
2.3.4 绕组径向电容计算与验证 | 第19-21页 |
2.4 绕组电感及变压器漏电感计算 | 第21-25页 |
2.4.1 能量扰动法原理 | 第21-22页 |
2.4.2 ANSYS计算多线圈电感参数 | 第22-24页 |
2.4.3 漏电感的计算与验证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变压器绕组电气参数对绕组变形的灵敏度分析 | 第26-42页 |
3.1 变压器绕组变形模型 | 第26-27页 |
3.2 响应面方法 | 第27-32页 |
3.2.1 响应面法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3.2.2 响应面模型拟合优度 | 第29-30页 |
3.2.3 D-最优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3.3 基于响应面法的变压器绕组电气参数建模 | 第32-36页 |
3.3.1 响应面法建模流程 | 第32页 |
3.3.2 变压器绕组电感电容参数响应面模型 | 第32-34页 |
3.3.3 变压器漏电感参数响应面模型 | 第34-36页 |
3.4 基于Sobol’法的绕组电气参数对绕组变形的全局灵敏度分析 | 第36-41页 |
3.4.1 全局灵敏度分析理论 | 第36-38页 |
3.4.2 绕组电感及电容参数对绕组变形的灵敏度分析 | 第38-40页 |
3.4.3 变压器漏电感对绕组变形的灵敏度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变压器绕组电气参数在线辨识 | 第42-53页 |
4.1 变压器绕组参数辨识算法 | 第42页 |
4.2 变压器绕组参数辨识模型 | 第42-45页 |
4.2.1 电容参数辨识模型 | 第43-44页 |
4.2.2 漏阻抗参数辨识模型 | 第44-45页 |
4.3 最小二乘模型及可辨识性分析 | 第45-46页 |
4.4 利用端口暂态量的绕组电气参数在线辨识 | 第46-50页 |
4.4.1 电力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46-47页 |
4.4.2 模型辨识过程及辨识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5 辨识算法性能评价 | 第50-52页 |
4.5.1 不同短路时刻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2 绕组变形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3 两相短路的影响 | 第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53-71页 |
5.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 第53-58页 |
5.1.1 支持向量机简介 | 第53-56页 |
5.1.2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 第56页 |
5.1.3 分类器性能评价 | 第56-57页 |
5.1.4 模型选择方法 | 第57-58页 |
5.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变压器绕组变形分类方法 | 第58-61页 |
5.3 基于粒子群算法及支持向量回归的变压器绕组变形程度检测 | 第61-70页 |
5.3.1 支持向量回归的数学描述 | 第61-62页 |
5.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回归模型参数优化 | 第62-64页 |
5.3.3 回归模型建立及绕组变形程度检测 | 第64-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