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贫困识别及其时空演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2-16页
        1.2.1 相关概念第12-13页
        1.2.2 贫困界定标准第13-15页
        1.2.3 理论基础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7-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1.4.2 研究框架第20-22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第22-28页
    2.1 区域贫困识别与测度研究第22-24页
        2.1.1 国外研究第22-23页
        2.1.2 国内研究第23-24页
    2.2 贫困空间分布研究第24-25页
    2.3 夜间灯光数据应用研究第25-27页
        2.3.1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社会经济研究第25-26页
        2.3.2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贫困监测研究第26-27页
    2.4 研究述评第27-28页
3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第28-36页
    3.1 典型研究区选取第28-29页
        3.1.1 河北省第28-29页
        3.1.2 河南省第29页
    3.2 数据及数据预处理第29-32页
        3.2.1 夜间灯光数据第29-31页
        3.2.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第31页
        3.2.3 其他数据第31页
        3.2.4 数据预处理第31-32页
    3.3 研究方法第32-36页
        3.3.1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32页
        3.3.2 生计资本评价第32-33页
        3.3.3 熵值法第33-36页
4 贫困识别、测算及模型构建第36-48页
    4.1 夜间灯光指数构建第36页
    4.2 基于人口和建设用地灯光强度的收入贫困模型第36-41页
        4.2.1 基于建设用地灯光强度的回归模型第37-38页
        4.2.2 基于人口灯光强度的回归模型第38-41页
        4.2.3 收入贫困估算模型择优与检验第41页
    4.3 基于夜间灯光的综合贫困测度第41-45页
        4.3.1 SLA理论第41-42页
        4.3.2 基于熵值法的贫困指数CPI构建第42-43页
        4.3.3 研究区CPI指数第43-45页
        4.3.4 CPI与夜间灯光指数回归模型构建第45页
    4.4 模型检验第45-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5 我国贫困区识别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48-62页
    5.1 我国县域贫困识别第49-52页
    5.2 我国贫困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第52-59页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第53-56页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第56-58页
        5.2.3 热点分析第58-59页
    5.3 本章小结第59-6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2-66页
    6.1 研究主要结论第62-63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63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门峡市耕地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
下一篇:基于DSSM模型的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