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19页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 硏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4页 |
2.1 化工废水来源 | 第19页 |
2.2 化工废水特性及危害 | 第19-20页 |
2.3 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 第20-24页 |
2.3.1 物理处理技术的进展 | 第20页 |
2.3.2 化学处理技术的进展 | 第20-21页 |
2.3.3 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21-23页 |
2.3.4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23-24页 |
2.4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2.5 本实验应用高级氧化技术氧化原理 | 第30-34页 |
2.5.1 过氧化氢氧化法氧化机理 | 第30-32页 |
2.5.2 过硫酸盐氧化法氧化机理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研究 | 第34-49页 |
3.1 实验药剂及仪器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3.3.1 pH在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3.3.2 H_2O_2投加量在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H_2O_2/FeSO_4·7H_2O(摩尔比)在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反应时间在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3.4 响应曲面法对于过氧化氢氧化法的优化 | 第37-47页 |
3.4.1 响应曲面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4.2 实验因素的确定和水平的选取 | 第39页 |
3.4.3 实验结果和响应方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4.4 过氧化氢氧化法去除化工废水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40-46页 |
3.4.5 最优条件的获取和验证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研究 | 第49-62页 |
4.1 实验药剂及仪器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3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4.3.1 pH在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4.3.2 Na_2S_2O_8投加量在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Na_2S_2O_8/FeSO_4·7H_2O(摩尔比)在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4.3.4 反应时间在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响应曲面法对于过硫酸盐氧化法的优化 | 第52-60页 |
4.4.1 实验因素的确定和水平的选取 | 第52-53页 |
4.4.2 实验结果和响应方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4.3 过硫酸盐氧化法去除化工废水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54-59页 |
4.4.4 最优条件的获取和验证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两种高级氧化法协同氧化研究 | 第62-70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页 |
5.2.1 实验药剂及仪器 | 第62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5.3.1 H_2O_2/FeSO_4·7H_2O氧化体系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62-63页 |
5.3.2 Na_2S_2O_8/FeSO_4·7H_2O氧化体系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63页 |
5.3.3 pH对FeSO_4·7H_2O/H_2O_2/Na_2S_2O_8氧化体系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3页 |
5.4 响应曲面法对FeSO_4·7H_2O/H_2O_2/Na_2S_2O_8氧化体系的优化 | 第63-68页 |
5.4.1 实验因素的确定和水平的选取 | 第63-64页 |
5.4.2 实验结果和响应方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4.3 FeSO_4·7H_2O/H_2O_2/Na_2S_2O_8氧化体系响应曲面分析 | 第65-67页 |
5.4.4 最优条件的获取和验证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课题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建议和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