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1.1.2 相关领域研究状态 | 第15-2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1 梅山文化园景观现状研究 | 第21页 |
1.3.2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构建 | 第21页 |
1.3.3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综合分析 | 第21页 |
1.3.4 梅山文化园生态的保护与发展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 逻辑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梅山文化园景观现状 | 第25-51页 |
2.1 研究范围 | 第25页 |
2.2 梅山文化园生成景观 | 第25-32页 |
2.2.1 自然景观 | 第25-28页 |
2.2.2 文化景观 | 第28-32页 |
2.3 梅山文化园建成景观现状 | 第32-34页 |
2.4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的特征与作用 | 第34-48页 |
2.4.1 构成要素特征 | 第35-39页 |
2.4.2 空间格局特征 | 第39-41页 |
2.4.3 空间过程特征 | 第41-42页 |
2.4.4 景观感知特征 | 第42-48页 |
2.5 梅山文化园景观现状民意调查 | 第48-51页 |
2.5.1 调查方法 | 第48-50页 |
2.5.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第3章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 | 第51-66页 |
3.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概述 | 第51-56页 |
3.1.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概念 | 第51-52页 |
3.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 第52-54页 |
3.1.3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分类 | 第54-56页 |
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 | 第56-60页 |
3.2.1 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 | 第56页 |
3.2.2 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 第56-57页 |
3.2.3 调节气候及大气组成成分 | 第57页 |
3.2.4 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 | 第57-58页 |
3.2.5 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 | 第58-59页 |
3.2.6 传粉与种子的扩散 | 第59页 |
3.2.7 环境净化 | 第59-60页 |
3.2.8 文化娱乐与源泉 | 第60页 |
3.3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位 | 第60-66页 |
第4章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分析 | 第66-81页 |
4.1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 第66-67页 |
4.2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 | 第67-78页 |
4.2.1 供给服务功能 | 第67-70页 |
4.2.2 调节服务功能 | 第70-72页 |
4.2.3 支持服务功能 | 第72-76页 |
4.2.4 文化服务功能 | 第76-78页 |
4.3 梅山文化园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 第78-81页 |
4.3.1 自然资产价值 | 第78-79页 |
4.3.2 人文价值 | 第79-81页 |
第5章 梅山文化园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发展 | 第81-94页 |
5.1 景观设计定位 | 第81-84页 |
5.1.1 文化定位 | 第81页 |
5.1.2 生态定位 | 第81-82页 |
5.1.3 景观多功能性定位 | 第82-83页 |
5.1.4 可持续发展性定位 | 第83-84页 |
5.2 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84-85页 |
5.3 文化景观内涵的多元表达 | 第85-86页 |
5.4 梅山文化园竹园宾馆建筑与景观设计实践 | 第86-94页 |
5.4.1 设计项目基地情况 | 第86-87页 |
5.4.2 设计要求和功能定位 | 第87页 |
5.4.3 建筑设计方案及功能分析 | 第87-90页 |
5.4.4 景观设计方案及功能分析 | 第90-92页 |
5.4.5 方案效果图 | 第92-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工程项目目录) | 第101-102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学术活动目录) | 第102-103页 |
附录D (梅山文化园景观现状民意调查问卷) | 第103-106页 |
附录E (梅山文化园竹园宾馆建筑与环境设计文本) | 第106-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