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37页 |
第一节 艺术市场学的研究对象 | 第9-13页 |
一、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价格 | 第9-10页 |
二、艺术市场的结构形态 | 第10-11页 |
三、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以美术、音像品和文学市场为例 | 第11-12页 |
四、艺术衍生市场 | 第12页 |
五、艺术市场管理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艺术市场学的研究目的 | 第13-27页 |
一、厘清艺术市场三部类的关系 | 第13-23页 |
二、确立艺术市场学的学科体系 | 第23-24页 |
三、构建艺术市场理想化的形式 | 第24-27页 |
第三节 艺术市场学的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一、艺术学与市场学是并行发展的学科 | 第27-30页 |
二、市场学对研究艺术市场的启示 | 第30-31页 |
三、其他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艺术市场学的补充说明 | 第32-37页 |
第一章 艺术市场学产生的基础 | 第37-80页 |
第一节 艺术市场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7-42页 |
第二节 艺术市场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 第42-71页 |
一、中国古代艺术市场的历史积淀 | 第42-54页 |
二、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史考略 | 第54-71页 |
第三节 艺术市场学产生的现实基础 | 第71-80页 |
一、艺术市场的繁荣景象 | 第72-78页 |
二、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78-80页 |
第二章 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价格 | 第80-117页 |
第一节 艺术价值的探讨 | 第80-91页 |
一、对传统价值观的追问 | 第81-84页 |
二、价值内涵的新认识 | 第84-88页 |
三、艺术的核心价值 | 第88-89页 |
四、艺术价值在当代的新变化 | 第89-91页 |
第二节 艺术商品价格研究 | 第91-107页 |
一、表演艺术商品价格的探讨 | 第92-100页 |
二、美术商品价格的探讨 | 第100-107页 |
第三节 艺术价值与艺术品价格的关系 | 第107-117页 |
一、审美性精神失落在艺术上的体现 | 第108-110页 |
二、艺术价值中显像的功利性和物质性 | 第110-112页 |
三、附加价值是艺术价值的组成部分 | 第112-113页 |
四、艺术品价格机制的“蛋形模式” | 第113-117页 |
第三章 艺术市场的结构形态 | 第117-167页 |
第一节 艺术市场的类型和构成部类 | 第117-124页 |
一、“艺术”的范畴 | 第118-120页 |
二、艺术市场的五种分类法 | 第120-123页 |
三、艺术市场的基本构成部类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艺术商品的供应 | 第124-129页 |
一、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商品的创意 | 第124-127页 |
二、艺术生产商完善了艺术的成品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艺术商品的流通 | 第129-146页 |
一、广告商是艺术的商业鼓吹者 | 第129-136页 |
二、经纪人是艺术的专业推广者 | 第136-141页 |
三、批评家是艺术的质量鉴别者 | 第141-146页 |
第四节 艺术商品的消费 | 第146-154页 |
一、艺术消费的变化规律 | 第146-150页 |
二、艺术消费者的重要作用 | 第150-154页 |
第五节 艺术市场理想的结构形态——生态型艺术市场 | 第154-167页 |
一、艺术生产的生态结构 | 第156-159页 |
二、艺术流通的生态结构 | 第159-162页 |
三、艺术消费的生态结构 | 第162-164页 |
四、生态型艺术市场的构建维度 | 第164-167页 |
第四章 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以美术、音像品和文学市场为例 | 第167-200页 |
第一节 另一种角度解读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68-169页 |
第二节 美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69-179页 |
一、美术赝品到处横行 | 第169-172页 |
二、一二级市场严重错位 | 第172-176页 |
三、市场投机行为泛滥 | 第176-179页 |
第三节 音像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79-191页 |
一、音像品是追求复制的艺术品 | 第179-184页 |
二、追求复制导致盗版盛行 | 第184-191页 |
第四节 文学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91-200页 |
一、文学亦是追求复制的艺术 | 第191-192页 |
二、读图是文学复制方式的变异 | 第192-195页 |
三、读图文学主要的几种表达式 | 第195-197页 |
四、读图时代成形的社会学分析 | 第197-200页 |
第五章 艺术衍生市场 | 第200-237页 |
第一节 精神经济是艺术衍生市场繁荣的时代背景 | 第200-217页 |
一、精神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 第201-206页 |
二、精神经济时代包含了“后工业社会” | 第206-207页 |
三、艺术是隐含商机的财富 | 第207-210页 |
四、艺术衍生市场的繁荣是时代的需要 | 第210-217页 |
第二节 多维体验是艺术衍生市场繁荣的内在基础 | 第217-228页 |
一、多维体验催生了艺术衍生市场产业链系的形成 | 第218-222页 |
二、艺术衍生产品之间是相互促进消费的替代关系 | 第222-227页 |
三、多维体验推动艺术衍生产业进入物质商品领域 | 第227-228页 |
第三节 艺术衍生市场构筑人类精神的共赢范式 | 第228-237页 |
一、谁在操纵艺术市场 | 第228-230页 |
二、艺术家与艺术商的关系 | 第230-231页 |
三、消费者与艺术商的关系 | 第231-233页 |
四、艺术衍生市场的共荣大同 | 第233-237页 |
第六章 艺术市场管理 | 第237-263页 |
第一节 艺术市场的行政管理 | 第237-247页 |
一、艺术市场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手段 | 第239-242页 |
二、艺术市场行政管理中的经济手段 | 第242-245页 |
三、艺术市场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手段 | 第245-247页 |
第二节 艺术市场的行业管理 | 第247-254页 |
一、艺术市场的行政管理无法替代行业管理 | 第248-251页 |
二、艺术市场的行业管理是行政管理的补充 | 第251-254页 |
第三节 艺术市场的企业管理 | 第254-263页 |
一、艺术企业实际是一种贸易性服务组织 | 第254-257页 |
二、艺术企业目标管理认为消费者是上帝 | 第257-259页 |
三、艺术企业投资取决于人力资源和品牌 | 第259-263页 |
结论 | 第263-270页 |
附录 | 第270-272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278页 |
后记 | 第278-27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