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1.2.1 山区与沿海地区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 第13-15页 |
1.2.2 风场非平稳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桥梁非平稳抖振研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沿海地区与山区峡谷风实测及平均风速时变特性 | 第19-37页 |
2.1 风速样本实测概况 | 第19-24页 |
2.1.1 沿海地区台风实测概况 | 第20-21页 |
2.1.2 山区峡谷强风实测概况 | 第21-22页 |
2.1.3 风速数据预处理 | 第22-24页 |
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及小波变换的时变平均风速提取 | 第24-29页 |
2.2.1 经验模态分解 | 第24-25页 |
2.2.2 离散小波变换 | 第25-26页 |
2.2.3 时变平均风速提取 | 第26-29页 |
2.3 基于罚函数对比法统计时距划分 | 第29-36页 |
2.3.1 罚函数对比法 | 第30-32页 |
2.3.2 统计时距划分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沿海地区与山区峡谷风脉动特性对比研究 | 第37-59页 |
3.1 紊流强度 | 第37-44页 |
3.1.1 10min固定时距下紊流强度实测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3.1.2 固定时距下考虑时变平均风速的紊流强度分析 | 第40-41页 |
3.1.3 可变时距下考虑时变平均风速的紊流强度分析 | 第41-43页 |
3.1.4 不同计算方法下紊流强度对比 | 第43-44页 |
3.2 阵风因子 | 第44-53页 |
3.2.1 阵风因子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45页 |
3.2.2 不同阵风时距下阵风因子分析 | 第45-51页 |
3.2.3 阵风因子随紊流强度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3.2.4 时变风速下阵风因子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3.3 功率谱 | 第53-58页 |
3.3.1 脉动风速功率谱模型 | 第53-55页 |
3.3.2 基于实测数据脉动风速功率谱分析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沿海地区与山区峡谷风非平稳特性分析及评价 | 第59-72页 |
4.1 风速序列非平稳特性分析方法 | 第59-63页 |
4.1.1 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 | 第59-62页 |
4.1.2 轮次检验法 | 第62-63页 |
4.2 风速序列幅值非平稳特性 | 第63-66页 |
4.2.1 实测风速样本 | 第63-65页 |
4.2.2 风速序列幅值非平稳检验 | 第65-66页 |
4.3 风速序列频率非平稳特性 | 第66-71页 |
4.3.1 风速序列的频率非平稳性DSS评价适用性分析 | 第66-68页 |
4.3.2 样本时长对DSS指标的影响 | 第68页 |
4.3.3 窗口时长对DSS指标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4 风速序列非平稳特性的定量评价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基于状态空间的桥梁非平稳抖振分析 | 第72-104页 |
5.1 桥梁概况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72-79页 |
5.1.1 青草背长江大桥 | 第72-74页 |
5.1.2 西堠门大桥 | 第74-75页 |
5.1.3 自振频率及振型 | 第75-78页 |
5.1.4 风振分析气动参数 | 第78-79页 |
5.2 基于状态空间的风荷载表达 | 第79-85页 |
5.2.1 时变平均风荷载 | 第79-80页 |
5.2.2 桥梁自激气动力 | 第80-83页 |
5.2.3 桥梁强迫抖振力 | 第83-85页 |
5.3 非平稳抖振响应分析 | 第85-95页 |
5.3.1 结构动力方程 | 第85-86页 |
5.3.2 时变自激力处理 | 第86-88页 |
5.3.3 非平稳抖振力处理 | 第88-90页 |
5.3.4 非平稳抖振响应求解 | 第90-91页 |
5.3.5 非平稳风场建立 | 第91-95页 |
5.4 桥梁结构响应结果分析 | 第95-103页 |
5.4.1 时变平均风速响应结果 | 第95-96页 |
5.4.2 山区强风抖振响应结果分析 | 第96-99页 |
5.4.3 沿海强风抖振响应结果分析 | 第99-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