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多级纳米结构钢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7页
    1.1 块体纳米晶材料概述第13-19页
        1.1.1 兴起的历史脉络第13页
        1.1.2 定义和分类第13-14页
        1.1.3 制备方法第14-19页
    1.2 ECAP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9-37页
        1.2.1 ECAP技术的描述第19-20页
        1.2.2 ECAP的剪切特征第20-23页
        1.2.3 ECAP材料的微观结构第23-32页
        1.2.4 ECAP材料的力学性能第32-37页
    1.3 ECAP技术与钢铁材料的结合第37-44页
        1.3.1 ECAP钢铁材料的强化机制第38-41页
        1.3.2 ECAP钢铁材料的韧化机制第41-44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44-47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47-59页
    2.1 技术路线第47-48页
    2.2 实验材料的选择第48-49页
        2.2.1 C250马氏体时效钢第48-49页
        2.2.2 0Cr13铁素体不锈钢第49页
    2.3 实验材料及制备第49-54页
        2.3.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2.3.2 组织制备第50-54页
    2.4 分析测试方法第54-59页
        2.4.1 引伸计的改型第54-56页
        2.4.2 力学性能测试第56-57页
        2.4.3 微观组织观察第57-59页
第三章 马氏体时效钢中纳米片层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及对应的结构-性能关系第59-87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纳米片层结构马氏体时效钢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第60-79页
        3.2.1 板条马氏体微观形态的演变特征第60-75页
        3.2.2 马氏体片层界的演化规律第75-79页
    3.3 纳米片层结构马氏体时效钢的力学性能第79-81页
    3.4 讨论第81-85页
        3.4.1 微观结构演化机制第81-83页
        3.4.2 马氏体强度的结构控制单元第83-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马氏体时效钢的多级纳米结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第87-121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常规使用态马氏体时效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第88-94页
        4.2.1 力学性能第88-90页
        4.2.2 微观结构第90-94页
    4.3 ECAP及时效后马氏体时效钢的力学性能第94-100页
        4.3.1 不同挤压道次下的力学性能第94-97页
        4.3.2 不同时效时间下的力学性能第97-99页
        4.3.3 不同时效温度下的力学性能第99-100页
    4.4 ECAP及时效后马氏体时效钢的微观结构第100-113页
        4.4.1 1道次样品不同时效时间下的微观结构第100-108页
        4.4.2 12道次样品不同时效温度下的微观结构第108-113页
    4.5 讨论第113-119页
        4.5.1 马氏体时效钢中多级纳米结构的形成机制第113-115页
        4.5.2 多级纳米结构马氏体时效钢力学性能第115-119页
    4.6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五章 铁素体不锈钢中多尺度超细晶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能第121-155页
    5.1 引言第121-122页
    5.2 铁素体不锈钢中多尺度超细晶结构的制备第122-137页
        5.2.1 超细晶基体的制备第122-126页
        5.2.2 多尺度超细晶结构的制备第126-137页
    5.3 多尺度超细晶结构铁素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第137-149页
        5.3.1 单一尺度超细晶结构下的力学性能第137-141页
        5.3.2 多尺度超细晶结构下的力学性能第141-149页
    5.4 讨论第149-154页
        5.4.1 单一尺度超细晶基体的力学性能第149-150页
        5.4.2 退火温度对多尺度超细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50-152页
        5.4.3 挤压道次对多尺度超细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52-154页
    5.5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第六章 结论第155-157页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79-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葫芦素瘤内注射和经皮给药的研究
下一篇:菟丝子水提物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