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二维空间插值方法 | 第16-17页 |
1.2.2 三维空间插值方法 | 第17-19页 |
1.2.3 RBF空间插值方法 | 第19-22页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 论文验证数据 | 第26-29页 |
1.5.1 数据的背景 | 第26-27页 |
1.5.2 数据类型与空间分布 | 第27-29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29-31页 |
第2章 RBF插值理论与基函数最优形态参数的确定 | 第31-66页 |
2.1 RBF插值模型 | 第31-35页 |
2.2 典型RBF基函数及其插值影响 | 第35-39页 |
2.2.1 典型RBF基函数 | 第35-38页 |
2.2.2 RBF基函数的性质 | 第38页 |
2.2.3 不同基函数对插值结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形态参数对基函数的作用 | 第39-41页 |
2.4 RBF插值结果的可靠性度量 | 第41-42页 |
2.5 RBF最优形态参数的确定 | 第42-64页 |
2.5.1 基于逐点交叉验证的最优形态参数求取方法 | 第42-46页 |
2.5.2 基于改进的LOOCV最优形态参数求取方法 | 第46-53页 |
2.5.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ILOOCV最优形态参数求取方法 | 第53-64页 |
2.6 小结 | 第64-66页 |
第3章 三维空间场变化的方向性特征分析 | 第66-77页 |
3.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66-69页 |
3.1.1 PCA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66-68页 |
3.1.2 PCA的几何意义 | 第68-69页 |
3.2 基于正交变换的平均主海森方向探索 | 第69-76页 |
3.2.1 PHD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3.2.2 平均PHD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3.2.3 非正交向量的正交化处理 | 第71-76页 |
3.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三维空间场的各向异性结构性特征分析 | 第77-101页 |
4.1 空间场结构特征分析的实验变异函数 | 第77-88页 |
4.1.1 变异函数的定义 | 第77页 |
4.1.2 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 | 第77-82页 |
4.1.3 铁矿品位观测数据的变异函数分析 | 第82-88页 |
4.2 变异函数的拟合 | 第88-96页 |
4.2.1 加权多项式拟合方法 | 第90-94页 |
4.2.2 变异函数拟合权重的选择 | 第94-96页 |
4.3 基于积分面积的插值搜索区域确定 | 第96-100页 |
4.3.1 拟合曲线的积分面积与空间相关性的关系 | 第96-97页 |
4.3.2 插值搜索范围的确定 | 第97-100页 |
4.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顾及各向异性的节点RBF三维空间场插值方法 | 第101-121页 |
5.1 顾及各向异性的节点RBF插值模型 | 第101-106页 |
5.1.1 基于RBF节点函数的插值模型 | 第101-103页 |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各向异性RBF模型 | 第103-104页 |
5.1.3 顾及各向异性的节点RBF插值模型 | 第104-106页 |
5.2 权函数选取及其性质 | 第106-108页 |
5.3 顾及三维空间场特征各向异性的节点RBF插值方法 | 第108-110页 |
5.4 顾及各向异性的节点RBF插值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第110-116页 |
5.4.1 顾及各向异性的节点RBF二维空间场插值可靠性分析 | 第110-114页 |
5.4.2 顾及各向异性的节点RBF三维空间场插值可靠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5.5 铁矿品位分布的三维空间场插值重建 | 第116-120页 |
5.6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1-12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