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无机盐类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 | 第10-11页 |
1.2.2 甲酸盐类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 | 第11-13页 |
1.2.3 高密度无固相凝胶类压井液 | 第13页 |
1.2.4 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其它添加剂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废卤和复配加重剂选择 | 第16-31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6-19页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16-17页 |
2.2.2 废卤预处理 | 第17页 |
2.2.3 废卤离子浓度测定 | 第17-18页 |
2.2.4 废卤密度测定 | 第18-19页 |
2.2.5 加重剂选择 | 第19页 |
2.2.6 不同废卤单—加重 | 第19页 |
2.2.7 废卤pH测定 | 第19页 |
2.2.8 废卤选择 | 第19页 |
2.2.9 压井液加重剂选择 | 第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30页 |
2.3.1 废卤离子浓度测定 | 第19-21页 |
2.3.2 废卤密度测定 | 第21-23页 |
2.3.3 废卤的单—加重 | 第23-27页 |
2.3.4 废卤pH测定 | 第27页 |
2.3.5 废卤选择 | 第27-28页 |
2.3.6 压井液复配加重剂选择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配方及性能评价 | 第31-39页 |
3.1 压井液其它助剂筛选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1-32页 |
3.2.2 粘度测定方法 | 第32页 |
3.2.3 失水性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3.2.4 岩心伤害率测定方法 | 第33页 |
3.2.5 压井液与原油乳化性 | 第33-34页 |
3.2.6 压井液与地层水配伍性 | 第34页 |
3.2.7 压井液在高温下的稳定性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3.1 不同增粘剂加量下压井液粘度测定 | 第34页 |
3.3.2 不同降滤失剂加量下压井液失水性测定 | 第34-35页 |
3.3.3 不同粘土稳定剂加量下压井液岩心伤害率测定 | 第35-36页 |
3.3.4 溶液稳定剂(HEDP)用量筛选 | 第36页 |
3.3.5 压井液与原油乳化性 | 第36页 |
3.3.6 压井液与地层水配伍性 | 第36-37页 |
3.3.7 压井液在高温下稳定性 | 第37-38页 |
3.3.8 三种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配方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压井液的腐蚀性与缓蚀剂的制备 | 第39-66页 |
4.1 概述 | 第39页 |
4.2 油气田用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4.2.1 国内缓蚀剂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39-40页 |
4.2.2 国外缓蚀剂研究及应用状况 | 第40页 |
4.2.3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 第40-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4.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41-42页 |
4.3.2 腐蚀试片 | 第42页 |
4.3.3 曼尼希碱缓蚀剂合成 | 第42-44页 |
4.4 曼尼希碱缓蚀剂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4.4.1 失重法 | 第44-45页 |
4.4.2 电化学方法 | 第45页 |
4.4.3 红外光谱法 | 第45页 |
4.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5-4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4.5.1 曼尼希碱缓蚀剂的合成与优化 | 第46-49页 |
4.5.2 合成缓蚀剂在压井液中腐蚀性能研究 | 第49-58页 |
4.5.3 SEM、EDS分析 | 第58-59页 |
4.6 压井液在高温高压下的腐蚀性 | 第59-63页 |
4.6.1 失重法 | 第60页 |
4.6.2 电化学测试 | 第60-61页 |
4.6.3 微观形貌图 | 第61-63页 |
4.7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探讨 | 第63-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