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表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2页 |
1.1 乙型肝炎的流行与危害 | 第22页 |
1.2 乙肝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22-24页 |
1.2.1 乙肝病毒的形态 | 第22-23页 |
1.2.2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23-24页 |
1.3 乙肝病毒蛋白 | 第24-26页 |
1.4 乙肝病毒的传播感染 | 第26-28页 |
1.5 乙肝病毒基因(亚)型的分布 | 第28-29页 |
1.6 HBV治疗药物 | 第29-31页 |
1.6.1 α干扰素类药物 | 第29-30页 |
1.6.2 核苷类药物 | 第30页 |
1.6.3 病毒基因型与药物反应性 | 第30-31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构建pcDNA3.1-HBV重组载体 | 第32-38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1 试验路线 | 第32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2.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2.3.1 酶切法获取HBV全基因组序列及载体 | 第34页 |
2.3.2 pcDNA3.1(+)/HBV重组载体构建 | 第34页 |
2.3.3 pcDNA3.1(+)/HBV重组体无内毒素质粒大提 | 第34-35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2.5 讨论 | 第36-37页 |
2.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细胞培养、转染及乙肝表面抗原表达 | 第38-45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2.1 试验路线 | 第38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1 HepG2细胞培养 | 第39-40页 |
3.3.2 pcDNA3.1(+)/HBV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 | 第40页 |
3.3.3 ELISA检测HBsAg | 第40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3.4.1 HepG2细胞的培养 | 第40-41页 |
3.4.2 重组体转染HepG2细胞后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 | 第41-42页 |
3.5 讨论 | 第42-44页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药敏试验 | 第45-56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4.2.1 试验路线 | 第45-46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2.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1 MTS 比色法检测重组质粒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47页 |
4.3.2 MTS 比色法检测干扰素α-1b对转染不同HBV基因型的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47页 |
4.3.3 ELISA法检测a-IFN对转染细胞的抗病毒效果 | 第47-4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8-54页 |
4.4.1 MTS比色法检测HBV不同基因型重组质粒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48页 |
4.4.2 MTS检测α-1b对瞬时转染1倍HBV不同基因型的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48-50页 |
4.4.3 α-IFN对瞬时转染1倍HBV细胞的抗病毒效果 | 第50-54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54-55页 |
4.5.1 MTS 比色法分析 | 第54页 |
4.5.2 α-IFN对HBV基因型Ⅰ的抗病毒作用分析 | 第54-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组特征分析5.1 前言 | 第56-83页 |
5.1 前言 | 第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56-58页 |
5.2.2 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序列比对分析 | 第58页 |
5.2.3 乙肝病毒血清型及临床症状 | 第58-59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5.3 结果 | 第59-77页 |
5.3.1 中国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 | 第59-60页 |
5.3.2 HBV基因亚型分类 | 第60-70页 |
5.3.3 HBV基因型或亚型分型差异分析 | 第70-74页 |
5.3.4 基因型与血清型的分析 | 第74-75页 |
5.3.5 HBV BCP区双突变及前C区突变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75页 |
5.3.6 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分析 | 第75-77页 |
5.4 讨论 | 第77-83页 |
5.4.1 HBV基因型在中国地区的分布 | 第77-78页 |
5.4.2 假设的B10亚型 | 第78-79页 |
5.4.3 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分析 | 第79页 |
5.4.4 HBV BCP区及前C区突变与临床症状的分析 | 第79-80页 |
5.4.5 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的分析 | 第80-83页 |
第六章 HBX蛋白和性激素与HBV复制的研究进展 | 第83-92页 |
6.1 HBX蛋白与HBV复制 | 第83-88页 |
6.1.1 HBX蛋白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 | 第83-86页 |
6.1.2 HBx蛋白的促增殖和抗凋亡效应 | 第86-88页 |
6.1.3 HBx基因突变 | 第88页 |
6.2 激素与HBV复制 | 第88-92页 |
6.2.1 雄性激素与HBV复制 | 第88-90页 |
6.2.2 HBV复制与雌激素 | 第90-91页 |
6.2.3 HBV复制与口服避孕药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7-108页 |
附录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