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 非泼罗尼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1.1 简介 | 第14页 |
1.2 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1.3 药理作用机理 | 第15页 |
1.4 代谢 | 第15-16页 |
1.5 毒理学研究 | 第16-19页 |
1.6 环境毒理学 | 第19-20页 |
1.7 应用 | 第20-21页 |
2 宠物体外寄生虫 | 第21-25页 |
2.1 体外寄生虫病 | 第21-22页 |
2.2 防治药物 | 第2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页 |
第二章 非泼罗尼纳米乳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32-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1.1 材料 | 第32-33页 |
1.2 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 | 第34-37页 |
2.1 对完整皮肤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 对破损皮肤的作用 | 第35-36页 |
2.3 皮肤刺激强度评价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非泼罗尼纳米乳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1.1 材料 | 第40-41页 |
1.2 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44页 |
2.1 大鼠急性毒性预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2.2 大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非泼罗尼纳米乳经皮急性毒性试验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材料 | 第48-49页 |
1.2 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2页 |
2.1 大鼠急性毒性预试验结果 | 第50页 |
2.2 大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五章 非泼罗尼纳米乳经皮肤给药后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试验 | 第56-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1.1 材料 | 第56-57页 |
1.2 方法 | 第57-58页 |
1.3 方法学考察 | 第58-59页 |
1.4 数据的处理 | 第59页 |
2 结果 | 第59-63页 |
2.1 色谱行为 | 第59-61页 |
2.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61-63页 |
2.3 药时曲线与药动参数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4 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六章 非泼罗尼纳米乳对犬的安全性评价 | 第68-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1.1 材料 | 第68-69页 |
1.2 方法 | 第69页 |
2 观察指标 | 第69-70页 |
2.1 临床观察 | 第69-70页 |
2.2 血液常规分析 | 第70页 |
2.3 血液生化检查 | 第70页 |
2.4 尸体剖检 | 第70页 |
3 结果 | 第70-77页 |
3.1 临床症状变化 | 第70页 |
3.2 体重变化 | 第70-71页 |
3.3 血液常规指标分析 | 第71-72页 |
3.4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第72-74页 |
3.5 解剖学与组织学检查 | 第74-77页 |
4 讨论 | 第77页 |
5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