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本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0-11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第11-17页 |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第11-13页 |
1. 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1-12页 |
2. 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 第12页 |
3.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12-13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第13-16页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实践基础 | 第14-15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15-16页 |
(三) 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 | 第16-17页 |
二、两大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 | 第17-21页 |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第17-18页 |
1.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萌芽期(1921年—1939年5月) | 第17页 |
2.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期(1939年5月—1952年9月) | 第17-18页 |
3.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延伸期(1956年—1978年) | 第18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21页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期(1978年—1982年) | 第19页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期(1982年—1997年) | 第19-20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期(1997年—2007年) | 第20-21页 |
三、两大理论体系的体系架构 | 第21-30页 |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系架构 | 第21-24页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架构 | 第21-22页 |
2.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2-24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系架构 | 第24-30页 |
1. 邓小平理论 | 第24-26页 |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26-27页 |
3. 科学发展观 | 第27-30页 |
四、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点 | 第30-37页 |
(一) 两大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 第30-31页 |
(二) 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 第31-32页 |
(三) 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 第32-33页 |
(四) 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 第33-34页 |
(五) 两大理论体系具有群众性的特点 | 第34-35页 |
(六) 两大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 第35-37页 |
五、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37-45页 |
(一)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 | 第37页 |
(二)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37-38页 |
(三)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 第38-41页 |
(四) 必须不断总结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 第41-42页 |
(五) 必须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第42-43页 |
(六)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