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 社会价值 | 第8页 |
2. 经济价值 | 第8-9页 |
3. 学术价值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 中国大陆方面研究 | 第9-11页 |
2. 中国台湾方面研究 | 第11页 |
3. 日本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4. 美国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一、民生主义思想之缘起 | 第13-21页 |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 | 第13-15页 |
1. 家庭影响 | 第13-14页 |
2. 社会影响 | 第14-15页 |
(二) 传统的重民思想为民生思想形成提供了有机土壤 | 第15-17页 |
(三) 中国近代发展工商业思想的影响 | 第17-18页 |
(四) 民生思想产生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 第18-21页 |
二、民生主义思想的内涵 | 第21-29页 |
(一) 平均地权 | 第21-25页 |
1. 早年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 | 第21-24页 |
(1) “核定天下地价” | 第22页 |
(2) “照价纳税” | 第22-23页 |
(3) “照价收买” | 第23页 |
(4) “涨价归公” | 第23-24页 |
2. 晚年平均地权的思想倾向 | 第24-25页 |
(二) 节制资本 | 第25-29页 |
三、民生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第29-38页 |
(一) 孙中山思想理论之民生主义 | 第29-32页 |
1. 孙中山思想理论的出发点 | 第29-31页 |
2. 孙中山思想理论的归宿 | 第31-32页 |
(二) 民生主义思想对建国方略的影响 | 第32-35页 |
1. 重视精神建设 | 第32-33页 |
2. 确定物质建设的基础地位 | 第33-34页 |
3. 倡导民权进步 | 第34-35页 |
(三) 民生主义思想对哲学理论的渗透 | 第35-38页 |
四、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 | 第38-43页 |
(一) 孙中山用“民生主义”命名其思想的真实意图 | 第38-39页 |
(二) 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 第39-40页 |
(三) 孙中山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 第40页 |
(四)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异同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