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0页 |
1.2.1 物化法去除氨氮技术 | 第16-17页 |
1.2.2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7-20页 |
1.3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0-28页 |
1.3.1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1.3.2 好氧颗粒污泥的存储 | 第23-24页 |
1.3.3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24-25页 |
1.3.4 好氧颗粒污泥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5 EPS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及稳定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6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 第27-28页 |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8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2.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水 | 第32-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2.3.1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与存储 | 第33-35页 |
2.3.2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 第35-36页 |
2.3.3 曝气吹脱实验 | 第36页 |
2.3.4 生物反硝化测试 | 第36-37页 |
2.4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37-41页 |
2.4.1 常规指标的分析 | 第37页 |
2.4.2 其它项目的分析及测定 | 第37-41页 |
第3章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存储方式研究 | 第41-62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培养策略对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41-55页 |
3.2.1 传统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41-49页 |
3.2.2 曝气条件及反应器结构对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49-55页 |
3.3 存储方式对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 第55-60页 |
3.3.1 存储方式对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存储方式对短程硝化颗粒污泥EPS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3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活性的恢复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EPS中的金属离子在短程硝化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第62-75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EPS中有机组分和金属离子分析 | 第63-66页 |
4.2.1 EPS中有机组分分析 | 第63-64页 |
4.2.2 EPS中金属离子含量分析 | 第64-65页 |
4.2.3 金属离子在LBEPS-TBEPS中的分布特性 | 第65-66页 |
4.3 EPS有机官能团及表面元素分析 | 第66-69页 |
4.3.1 EPS有机官能团分析 | 第66-68页 |
4.3.2 EPS表面元素分析 | 第68-69页 |
4.4 EPS中的金属离子加速颗粒污泥形成的机制 | 第69-74页 |
4.4.1 EPS金属离子随粒径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4.4.2 金属离子对EPSZeta电位的影响 | 第70-73页 |
4.4.3 金属离子影响污泥颗粒化过程探讨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氮素去除途径研究.. | 第75-106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 第76-89页 |
5.2.1 HR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6-78页 |
5.2.2 氨氮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8-83页 |
5.2.3 溶解氧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3-89页 |
5.3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废水氮素去除途径研究 | 第89-96页 |
5.3.1 典型周期内废水及EPS中氮元素的时间变化特性 | 第89-92页 |
5.3.2 曝气对氨氮的吹脱作用 | 第92页 |
5.3.3 EPS在异养反硝化氮素去除过程中的作用 | 第92-94页 |
5.3.4 EPS在厌氧氨氧化氮素去除过程中的作用 | 第94-95页 |
5.3.5 EPS吸附作用在SBR生物氮素评价中的意义 | 第95-96页 |
5.4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96-105页 |
5.4.1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97-98页 |
5.4.2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98-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7页 |
研究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