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的协同机理及有效性测度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1章 总论第14-36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4-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0-27页
        1.2.1 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创业第20-21页
        1.2.2 金融约束与企业创业发展第21-23页
        1.2.3 金融创新与农户创业第23-25页
        1.2.4 简要评述第25-27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7-30页
        1.3.1 研究目标第27-28页
        1.3.2 研究内容第28-30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0-33页
        1.4.1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33页
    1.5 研究数据与资料第33-34页
        1.5.1 研究数据第33页
        1.5.2 研究资料第33-34页
    1.6 可能创新与不足第34-36页
        1.6.1 研究可能的创新第34页
        1.6.2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4-36页
第2章 理论借鉴第36-44页
    2.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第36-38页
        2.1.1 “道义小农”理论第36页
        2.1.2 “理性小农”理论第36-37页
        2.1.3 “社会化小农”理论第37页
        2.1.4 简要述评及对本文的启示第37-38页
    2.2 创业理论第38-40页
        2.2.1 “管理”学派第39页
        2.2.2 “社会”学派第39页
        2.2.3 “机会”学派第39-40页
        2.2.4 简要评述及对本文的启示第40页
    2.3 金融发展理论第40-44页
        2.3.1 金融结构论第41页
        2.3.2 金融深化论第41-42页
        2.3.3 金融约束理论第42页
        2.3.4 简要评述及对本文的启示第42-44页
第3章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的理论框架第44-60页
    3.1 核心概念界定第44-48页
        3.1.1 农户创业第44-45页
        3.1.2 金融服务创新第45-46页
        3.1.3 协同第46-48页
    3.2 农户经营生命周期金融供求特征第48-50页
        3.2.1 农户经营生命周期第48-49页
        3.2.2 农户经营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金融供需特征第49-50页
    3.3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的机理分析第50-59页
        3.3.1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的机理分析第50-55页
        3.3.2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的主要模式第55-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演进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0-76页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1979-2003第60-64页
        4.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创业:1979-2003第60-61页
        4.1.2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服务创新:1979-2003第61-63页
        4.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1979-2003第63-64页
    4.2 新时期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2004至今第64-72页
        4.2.1 新时期农户创业:2004至今第64-67页
        4.2.2 新时期金融服务创新:2004至今第67-71页
        4.2.3 新时期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2004至今第71-72页
    4.3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趋势第72-74页
        4.3.1 农户创业趋势第72-73页
        4.3.2 金融服务创新趋势第73页
        4.3.3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趋势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性测度第76-98页
    5.1 研究假说第76-78页
    5.2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性测度的实证设计第78-87页
        5.2.1 数据来源第78页
        5.2.2 实证模型设定第78-79页
        5.2.3 分析方法选取第79-81页
        5.2.4 变量选取第81-83页
        5.2.5 统计模型设定第83页
        5.2.6 分析方法和指标选取特色第83-84页
        5.2.7 描述性统计第84-87页
    5.3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性测度第87-95页
        5.3.1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假说1的验证第87-91页
        5.3.2 金融服务创新与农户创业绩效的因果关系检验:假说2的验证第91-95页
        5.3.3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性的讨论:假说3的验证第95页
    5.4 本章小节第95-98页
第6章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的绩效评价:需求视角第98-114页
    6.1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的实证设计第98-103页
        6.1.1 数据来源第98页
        6.1.2 实证模型设定第98页
        6.1.3 分析方法选取第98-101页
        6.1.4 变量选取第101-102页
        6.1.5 统计模型设定第102页
        6.1.6 分析方法和指标选取特色第102-103页
        6.1.7 描述性统计第103页
    6.2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整体情况第103-106页
        6.2.1 解释变量内生性检验第104页
        6.2.2 工具变量外生性检验第104页
        6.2.3 弱工具变量检验第104页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04-106页
    6.3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分层比较第106-113页
        6.3.1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区域差异第106-107页
        6.3.2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创业农户内部差异第107-109页
        6.3.3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经营主体差异第109-111页
        6.3.4 需求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金融服务创新差异第111-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7章 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的绩效评价:供给视角第114-132页
    7.1 供给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的实证设计第114-118页
        7.1.1 数据来源第114页
        7.1.2 实证模型设定第114-115页
        7.1.3 分析方法选取第115-117页
        7.1.4 变量选取第117-118页
        7.1.5 统计模型设定第118页
        7.1.6 分析方法与指标选取特色第118页
        7.1.7 描述性统计第118页
    7.2 供给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整体情况第118-125页
        7.2.1 静态效率测度第119-121页
        7.2.2 静态效率分解第121-123页
        7.2.3 动态效率测度第123-124页
        7.2.4 动态效率分解第124-125页
        7.2.5 无效率分析第125页
    7.3 供给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分层比较第125-129页
        7.3.1 供给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银行类和非银行类第126-127页
        7.3.2 供给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国有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第127-128页
        7.3.3 供给视角下农户创业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绩效:各类涉农金融服务第128-129页
    7.4 本章小结第129-132页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2-144页
    8.1 研究结论第132-133页
    8.2 政策建议第133-141页
    8.3 研究展望第141-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54-158页
致谢第158-162页
附录第162-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提升方法研究
下一篇:安徽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