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2.1 超分辨重建图像降质模型 | 第14-15页 |
1.2.2 单幅图像超分辨重建 | 第15-21页 |
1.2.3 序列图像超分辨重建 | 第21-24页 |
1.2.4 单幅及序列超分辨重建的区别和联系 | 第24页 |
1.2.5 超分辨结果评价准则 | 第24-27页 |
1.3 超分辨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3.1 高低分辨率图像块对应的不确定性 | 第27页 |
1.3.2 精细纹理的重建 | 第27页 |
1.3.3 序列图像的配准难题 | 第27-28页 |
1.4 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28-31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8-29页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9-31页 |
第2章 基于可变形图像块的单幅图像超分辨重建 | 第31-47页 |
2.1 引言 | 第31-34页 |
2.2 超分辨重建中的可变形图像块模型 | 第34-38页 |
2.2.1 单一图像块的可变形模型 | 第34-37页 |
2.2.2 模型能量函数的优化 | 第37-38页 |
2.2.3 对比度和均值参数的估计 | 第38页 |
2.3 可变形条件下图像块的匹配 | 第38-39页 |
2.4 可变形图像块的加权组合 | 第39-40页 |
2.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0-45页 |
2.5.1 实验设置和字典选择 | 第40-41页 |
2.5.2 实验结果及评价分析 | 第41-43页 |
2.5.3 图像视觉效果的评价 | 第43-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基于可变形图像块梯度分解的超分辨重建 | 第47-63页 |
3.1 引言 | 第47-49页 |
3.2 可变形梯度分解模型 | 第49-54页 |
3.2.1 梯度分解模型 | 第50-51页 |
3.2.2 梯度脊及掩模的生成 | 第51-52页 |
3.2.3 边缘宽度估计 | 第52-53页 |
3.2.4 图像块匹配 | 第53页 |
3.2.5 图像块的变形 | 第53-54页 |
3.3 从梯度恢复灰度的超分辨重建模型 | 第54-55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3.4.1 字典选择和实验设置 | 第55-57页 |
3.4.2 对比度调整参数设置 | 第57页 |
3.4.3 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57-58页 |
3.4.4 重建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基于图像纹理局部结构分类的超分辨重建 | 第63-85页 |
4.1 引言 | 第63-66页 |
4.2 基于局部结构分类的超分辨重建模型 | 第66-67页 |
4.3 纹理区域的样例选取和重建 | 第67-71页 |
4.3.1 图像局部区域结构的纹理聚类 | 第68-69页 |
4.3.2 高分辨率纹理样例检索 | 第69-71页 |
4.4 纹理和边缘融合重建 | 第71-75页 |
4.4.1 基于高分辨率样例的纹理重建 | 第71-73页 |
4.4.2 强边缘区域与纹理区域的融合重建 | 第73-75页 |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75-82页 |
4.5.1 实验数据集和参数设置 | 第75-76页 |
4.5.2 超分辨重建结果分析 | 第76-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5章 基于可变形图像块的序列图像超分辨重建 | 第85-105页 |
5.1 引言 | 第85-87页 |
5.2 基于前端可变形图像块样例的序列图像超分辨重建 | 第87-90页 |
5.2.1 前端样例超分辨重建模型 | 第87-89页 |
5.2.2 样例图像块的变形 | 第89-90页 |
5.2.3 利用样例图像块进行序列帧重建 | 第90页 |
5.3 基于后端可变形图像块样例的序列图像超分辨重建 | 第90-95页 |
5.3.1 后端样例超分辨重建模型 | 第91-92页 |
5.3.2 序列图像帧的运动估计 | 第92-94页 |
5.3.3 序列图像信息融合模型 | 第94页 |
5.3.4 基于可变形图像块的序列重建 | 第94-95页 |
5.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95-103页 |
5.4.1 字典和实验参数设置 | 第95-96页 |
5.4.2 基于前端可变形样例的超分辨重建实验 | 第96-98页 |
5.4.3 基于后端可变形样例的超分辨重建实验 | 第98-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5-109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5-107页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3-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5页 |
本文还受到以下基金项目的资助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