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1.2.1 道路受损边坡界面及其生境研究 | 第10-12页 |
1.2.2 高速公路边坡受损界面的修复研究 | 第12-17页 |
1.2.3 高速公路边坡恢复效果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群落稳定性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2.1 沪陕高速信南段 | 第21-22页 |
2.2 大广高速扶项段 | 第22-25页 |
3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特征与动态变化 | 第25-64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1.1 样地选择 | 第25-26页 |
3.1.2 群落调查 | 第26-27页 |
3.1.3 植物群落指标计算与测定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57页 |
3.2.1 信南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特征与动态变化 | 第28-48页 |
3.2.2 扶项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特征与动态变化 | 第48-57页 |
3.3 讨论 | 第57-61页 |
3.3.1 不同坡向对公路边坡群落物种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2 不同地理区域对公路边坡群落物种的影响 | 第58页 |
3.3.3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与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58-61页 |
3.4 小结 | 第61-64页 |
4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耦合度分析 | 第64-82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64页 |
4.1.2 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64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9页 |
4.2.1 信南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耦合度 | 第65-73页 |
4.2.2 扶项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耦合度 | 第73-79页 |
4.3 讨论 | 第79-80页 |
4.3.1 高速公路边坡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 第79页 |
4.3.2 高速公路不同坡向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耦合度比较 | 第79-80页 |
4.4 小结 | 第80-82页 |
5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群落恢复现状评价 | 第82-93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82-85页 |
5.1.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2-83页 |
5.1.2 评价方法 | 第83-85页 |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5-91页 |
5.3 讨论 | 第91-92页 |
5.3.1 影响高速公路边坡群落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91页 |
5.3.2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群落恢复效果比较 | 第91-92页 |
5.4 小结 | 第92-93页 |
6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稳定性评价 | 第93-123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93-94页 |
6.1.1 M.Godron法 | 第93页 |
6.1.2 隶属函数法 | 第93-94页 |
6.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94-119页 |
6.2.1 信南高速公路边坡群落稳定性评价 | 第94-109页 |
6.2.2 扶项高速公路边坡群落稳定性评价 | 第109-119页 |
6.3 讨论 | 第119-121页 |
6.3.1 使用隶属函数法探讨群落稳定性 | 第119-120页 |
6.3.2 两种测度群落稳定性方法的比较 | 第120-121页 |
6.3.3 解析稳定性较高植物群落特征 | 第121页 |
6.4 小结 | 第121-12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3-125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25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成果 | 第136-137页 |
ABSTRACT | 第137-139页 |